在兴县,藏着一味独属于当地人家的 “灶间宝藏”—— 黄芥油。它不像江南菜籽油那般带着清浅的花香,也没有西北胡麻油的浓烈厚重,却以独特的醇厚香气,浸润了一代代兴县人的日常餐桌,成为镌刻在饮食记忆里的家乡符号。
兴县黄芥油的故事,要从漫山遍野的黄芥籽说起。当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黄土层深厚疏松,恰好契合了黄芥生长的习性。每到春夏之交,山坡上、田埂边,一簇簇黄芥花次第绽放,明黄色的花瓣铺满大地,风一吹便掀起金色的浪,远远望去,像是给黄土高原披上了一层柔软的锦缎。秋收时节,农户们挎着竹篮走进田间,亲手摘下饱满的黄芥籽,颗粒虽小,却沉甸甸地裹着阳光与土地的馈赠,这便是制作黄芥油最地道的原料。
在兴县的老院子里,黄芥油的诞生历程。过去没有现代化设备,农户们会先将黄芥籽摊在晒场上,让阳光把水分彻底晒干,直到籽粒摸起来干爽酥脆。随后,把晒干的黄芥籽倒进老式石碾中,伴随着石碾 “吱呀吱呀” 的转动声,籽粒被碾压成细腻的粉末,空气中渐渐弥漫开一股独特的辛香 —— 这是黄芥籽独有的气息,不冲鼻,却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烟火味。
接下来的 “蒸坯” 环节最见功夫。将碾好的黄芥籽粉装进特制的木甑里,架在大铁锅上慢火蒸煮。蒸汽透过木甑的缝隙往上冒,把粉末蒸得软糯温热,辛香也愈发浓郁,引得院子里的孩子总围着灶台打转。蒸好的黄芥籽粉要趁热倒入圆形的铁圈中,压成厚薄均匀的 “油坯”,再将油坯整齐地码进传统的木质榨油机里。
榨油时,壮汉推动沉重的木楔一点点挤压油坯,金黄的油珠便顺着油坯的缝隙缓缓渗出,滴落在下方的陶盆中。初榨的黄芥油带着淡淡的琥珀色,油花细腻,香气纯粹,不需要任何添加剂,单是这天然的味道,就足以让整个院子都充满暖意。
在兴县人家的灶间,黄芥油是无可替代的调味担当。清晨煮一碗玉米糊糊,淋上一勺黄芥油,油香瞬间融入粥里,简单的早餐也变得格外可口;中午炒一盘土豆丝,热油下锅的瞬间,黄芥油的香气便窜满厨房,炒出的土豆丝金黄鲜亮,带着独特的油香,让人食欲大增;到了过年,炸油糕、炸麻花更是离不开黄芥油,用它炸出的食物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油香不腻,是刻在兴县人骨子里的年味。
就连平日里做腌菜,黄芥油也是点睛之笔。将腌好的萝卜干、芥菜丝捞出,拌上少许盐和醋,再淋上一勺黄芥油,拌匀后静置片刻,腌菜的清爽与黄芥油的醇厚相互交融,一口下去,咸香开胃,是搭配主食的绝佳小菜。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县黄芥油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但那份独有的香气和承载的乡土记忆,却从未改变。它不像那些名贵的食用油那般耀眼,却以最朴实的姿态,走进了每一个兴县人的生活,成为灶间里最温暖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