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还是在高中的时候。
那时候刚听说这句浪漫到极致的话,还以为是类似于饶雪漫那样的言情小说。
直到翻开《撒哈拉的故事》,才发现在漫天黄沙里,没有那些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爱情。
有的只是一个自由,一个把日子过成诗的女人。
这本书描述了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故事。
直到今天,这本书依然是许多人心中治愈与自由的代表之作。
生活的哲学初到撒哈拉沙漠的三毛,面对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困境。
租住的房子墙壁开裂,夜晚就能看到星光;
不仅经常会断水断电,而且买一次菜要穿越几十公里荒漠;
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她截然不同,甚至会好奇地闯进家里围观……
但是在三毛的笔下,这些好像都变成了充满趣味的时光。
她用废弃的轮胎做成沙发,把捡来的骆驼头骨当装饰品。
在简陋的房间里布置出“温馨”的小家。
她和荷西在沙漠里看日出看日落,在满天繁星下聊聊天,把简单的食材做成大餐…
感觉她像是有魔法一般,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都能被他过得像诗一样。
还记得前段时间,“90后夫妻辞职去大理开民宿”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评论区里有人羡慕,更多人却在纠结“房贷怎么办”“收入不稳定怎么办”。
我们总是会被现实的枷锁困住,瞻前顾后,于是错过生活中的美好。
生活的美好从来都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愿意发现美好的心。
就像她在书中写的:“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爱情的模样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提起三毛,就绕不开她与荷西的爱情。
很多人羡慕那种“为你奔赴撒哈拉”的浪漫,却忽略了其中的妥协与努力。
荷西为了三毛,放弃了在西班牙的工作,提前半年去撒哈拉沙漠找工作。
等她到来时,已经租好了房子,攒下了生活费。
而三毛也从未把荷西当作“依靠”,她会和荷西一起去海边捕鱼,一起在沙漠里探险。
甚至在荷西工作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冲上去保护他。
在《白手成家》里,他们也是一起动手改造破旧的房子。
不像现在的我们总在计算“对方能给我什么”,却不想“我能给对方什么”。
三毛的爱情不是童话,是两个成年人选择一起面对生活的勇气。
自由的答案我觉得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三毛身上的那份自由。
她在书中写到过:“我要的不是别人眼中的好生活,而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相比之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或者说,活在大众约定俗成的“框架”里。
毕竟“异类”总是不被理解,不受欢迎的。
就像《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谢之遥,高材生,投资精英。
却回农村搞发展,连他的父亲都不理解他。
他们身上这种敢于追寻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勇气或许正是我们欠缺的。
不被外界定义,忠于自己的内心。
写在最后生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城市,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
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一份忠于内心的勇气,就能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最好的生活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好,而是自己心里的喜欢。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总得为自己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