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香港挂八号风球,街上一片狼藉,地铁口的风能把人吹跑。就在这种天气里,有人拍到黎姿——一身黑西装,头发挽得紧紧的,伞被风吹翻了,她干脆收起伞,淋着雨往殡仪馆冲。照片一出,热搜直接爆了。
有人说:至于吗?都退圈十几年了,还非得亲自来?
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好久,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换作是我,我也会去。因为那不是别人,是从小把她抱在怀里、给她糖吃、看她长大的姑妈。
一、她红着眼眶,一句话没说,却把所有思念都说完了
灵堂门口,黎姿和表姐抱在一起,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没有媒体追问,没有公关稿,她就那么站着,像小时候放学等家长来接的小孩。那一刻,她不是上市公司老板,也不是“最经典赵敏”,只是一个没了长辈的晚辈。
我想起我外婆走的那年,我在外地出差,夜里接到电话,整个人都是木的。第二天一早,我还是赶最早一班绿皮车回去。车厢里人多到厕所都站不下,我一边啃面包一边哭,旁边的大哥递给我一包纸巾,说:“回去就好,别留遗憾。”
那天我就懂了:送别这件事,没人能替你。
二、坐轮椅的弟弟、88岁的老父亲,她一手搀一个
黎姿最难的,不是哭,是哭完还得照顾别人。弟弟黎婴坐轮椅,她蹲下去帮弟弟掖裤脚;老父亲拄拐杖,她全程贴着走,风大了就侧身挡。记者拍到的照片里,她右手搀爸,左手推弟,自己的西装全淋湿了。
评论区有人说:“她怎么老成这样了?”
我想回:如果你也一边管公司、一边管爸妈、一边管弟弟,你未必能老得这么体面。
亲情里最真实的一幕,往往没有台词。就是:你在,我就放心;我能撑,就不让你们淋雨。
三、黎家三代,把“家”字写得工工整整
很多人忘了,黎家本身就是香港电影世家。姑妈黎宣是甘草演员,爸爸黎柱是制片,黎姿9岁就以童星身份养家。小时候家里穷,姑妈把片酬偷偷塞给她:“去买件新校服,别让人小看。”
后来黎姿爆红,姑妈却退居幕后,再少提当年。黎姿开公司,姑妈也不掺和,只在过年时包她最爱的韭菜饺子。用黎姿的话说:“姑妈的笑,是我见过最暖的灯。”
如今灯灭了,她当然要来,把灯亲手捧回家。
四、台风再大,也吹不散“最后一程”
香港有个老讲究:无论多远,亲人最后一程一定要去,不然老人家会迷路。所以哪怕八号风球,殡仪馆门口还是排满了车。有人打车花了800块,有人坐船转三趟,还有老人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
黎姿只是其中一员。她没搞特殊通道,也没让保镖清场,就和普通家属一样,排队、鞠躬、烧纸、致谢。风把她的裤脚吹得贴在腿上,她顺手一拧,继续忙前忙后。
写到这里,我鼻子有点酸。原来真正的“豪门”,不是身价多少亿,而是家人有难时,谁都第一时间到场;长辈走时,小辈一个不少,送完最后一程。
五、我们为什么会被这一幕戳中?
因为我们也都有姑妈、姨妈、外公、外婆,那些小时候偷偷塞零花钱、帮我们打掩护的长辈。他们老了,我们长大了,见面次数从每天变成每年。
我们怕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黎姿冒雨赴丧,不过是替我们完成了一次“如果我在现场,也一定这样”的梦。
下次台风天,如果你想到某位亲人,别犹豫,直接拨电话;如果已经来不及,那就回家看看照片,上一炷香。告诉他:我还记得你的笑,我会把家人照顾好,你放心。
尾声
昨晚风停雨住,有记者拍到黎姿离开殡仪馆,回头望了一眼,轻轻说了一句:“回家啦。”
三个字,像对孩子说,也像对天上的姑妈说。
亲情没有剧本,也不需要观众。它只在风里雨里告诉你——
人在,家在;人不在了,家还在,因为我们都记得。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