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居然能把生孩子的福利变成一门“生意”?就在最近,国家医保局一次性曝光了五起触目惊心的骗取生育津贴案例,涉案者不仅有专门操作的空壳公司,还有孕妇本人、医护人员甚至村干部,他们相互勾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这些人的操作手段可谓花样百出。有的通过人力资源公司或空壳公司虚构劳动关系,专门为已怀孕但无业的女性虚假参保;有的在生育前几个月突然大幅提高医保缴费基数,以此骗取更高的生育津贴;更有人胆大包天地伪造病历和分娩记录,上海一名参保人竟然在短短7个月内两次申领生育津贴,第二次的病历完全是伪造的。这些行为不仅仅是钻空子,而是赤裸裸的犯罪,它们侵蚀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医保基金,动摇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根基。
面对这些猖獗的骗保行为,监管层面的重拳正在不断落下。湖北大冶市的主犯张某某因为骗取249万元生育津贴,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这无疑给所有企图染指医保基金的不法分子敲响了警钟。按照法律规定,骗取社保基金不仅要退回资金,还会被处以骗取金额二至五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更会按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各地医保部门也纷纷升级监管手段,运用大数据监测、线上数据筛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让这些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但从根本上说,单靠事后打击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堵塞漏洞。比如,是否可以加强对短期内参保又停保的异常情况监控?是否可以建立更严格的劳动关系核实机制?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像浙江省就优化了生育津贴发放方式,直接发放至本人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中间环节截留的风险。
医保基金是全体参保人的共同财富,不是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当这些蛀虫在算计如何瓜分我们“救命钱”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严厉的判罚值得叫好,但如何打造一个让不法分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的长效机制,仍然值得每个人深思。不知道你身边是否见过或听说过这种挂靠参保的现象?对于保护我们的医保基金,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