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最近的热播剧大家都看了么,原来以为有张译这位金字招牌,这部剧一定好评如流。
结果还没播几天就被差评掀了桌子,连带着张译本人都成了“背锅侠”。
这不是观众鸡蛋里挑骨头,实在是这剧的剧情实在是太无语了,明明是央视和最高检联手打造的“大制作”,可口碑崩盘的速度也太快了。
张译的演技以前确实很好,可这次观众却不再为他买单了,觉得他陷入了“演谁都像自己”的怪圈......
受争议
6月8号的时候,张译回应了之前说息影的事情,他表示自己也觉得挺不解的,因为他只是说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并没有说不干活,因为之前的作品拍的太多了。
等到自己满意的时候在接戏,他还说道自己是个演员,不好好去演戏观众就失望也会看不起自己。
所以他希望自己多沉淀一下,过下自己的生活,然后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
现实也确实如此,最近他出演的《以法之名》,真是看得把人快要气死了,血压都要直升180了。
《以法之名》播出来后,观众有点腻,不是张译演得差,就是他演的太像他以前的角色。
剧里主角叫洪亮,是从检察院调去国企做法务的,角色背景变了,表演应该不一样。
可张译一上来,还是皱眉头、眼神神秘、说话压低嗓门,透着股疲惫感。
观众一看,马上就想起来,这不就是安欣、卫国平吗,连角色名字都没记住,光靠表演风格观众就懵了。
这不是剧情复杂,就是张译把角色演成自己的“固定模式”,还没看明白故事,人设就因为太熟而让人烦了。
这几年看他的戏,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都知道他戏路宽,啥角色都能演,可最近几年,他演来演去,都像一个人换了身衣服。
不管穿啥说啥案子,骨子里那股“心里有事、扛着大包袱”的劲儿都差不多。
他的一些招牌小动作,比如撇嘴,故意压低声音,以前看很新鲜,现在看多了,就觉得“哦,又是这个”。
观众心里不会惊叹“演得真好”,反而会想“这场景我好像在哪见过”,那种惊艳、一下子被抓住的感觉,越来越少了。
这也不是张译一个人这样,好多厉害的演员都容易掉进这个“安全区”里。
通病
这几年影视圈,拍刑侦这种戏,确实最稳妥,题材不出错立意也高,自带话题,平台、投资方流量都爱。
张译,还有张颂文张鲁一这些口碑好的中年男演员,就成了这类剧的“定海神针”。
只要挂上他们名字,来几段独白,整点常规破案套路,好像就能稳赚播放量、话题和讨论度。
对张译来说,这是最省心最保险的路,能保持曝光,形象也好,干嘛不这么干,可问题是,最舒服的路往往最窄。
市场给你量身定做了“正义担当”的人设,坐久了,这宝座就成了“金丝笼”。
观众觉得你只能演这种角色,投资方觉得你换类型风险大,演员自己也可能在重复表演里,把刚入行的冲劲磨没了。
漏洞太多
这回《以法之名》口碑差,更多是剧本不行,故事逻辑不行,漏洞多,演员再努力也没用。
剧里有些情节,看着让人尴尬,比如法庭上律师说翻供就翻供,现场乱套,法警跟木头一样,反应也是特别慢。
还有主角洪亮押嫌疑人时,几句话就上头,有的为了一点利益,就给嫌疑人摘手铐,结果嫌疑人差点自杀。这些情节明显是为了冲突硬凑的,既不尊重法律,也不尊重观众。
剧本这么烂,他演得再投入,想让人相信角色,也显得不搭调,还有点可笑。
观众又不傻,张译想演好检察官洪亮的信念,但剧本里那些不合理的行为,让观众只想喊,别拿所有人当傻子,也尊重下检察官这个职业吧。
《以法之名》这次翻车,对他可能是好事,浇醒那些还在舒适区里自嗨的演员和创作者。
记得他拿华表奖时就说,自己演的类型太像,观众可能看腻了,自己也该歇歇。
别人这么说可能被觉得矫情,但张译说,大家更觉得可惜和认同,知道他真累了,也真发现问题。
可惜话刚说完,《以法之名》就上线了,正好验证了观众确实审美疲劳了。
现在的片子越来越多,观众看得也多,已经不再满足于“演技好”就行,更想看到惊喜,想跳脱出对演员老角色的印象。
这就要求编剧导演拿出更有创意、更讲逻辑的剧本,也要求平台投资方更敢冒险,投些不那么“安全”但更有价值的作品。
之前张译在《狂飙》里演得多好,证明他能演复杂角色,他早期“剧抛脸”的本事,说明他潜力也很大。
对张译对所有厉害的演员来说,这都是个得好好想想的问题,毕竟艺术活不活,就看这“不舒服”的探索和突破了。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