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度这几年不管是小台机、便携解码耳放,还是小尾巴,都以大推力为核心卖点,甚至把“大力出奇迹”写在了宣传海报上。
不够有一定发烧经验的玩家都知道,一个机器单纯做大推力从来都不是难事,很多小作坊都能通过高功率和高电压,搓出驱动力异常凶悍的设备。但“功夫在诗外”,真正的挑战在于高驱动力环境下声音容易发冲过激,甚至出现严重失真,如何将大推力与好声音完美结合才是关键。而这一点,乂度做得就很好,比如说近期推出的小尾巴新品:Link10爆能版,虽然用“爆能”这样颇具冲击力的形容词来彰显其在同类型产品中异于寻常的推力,但真正打动人的却是其细腻动人的声音表现,可谓是“钢骨注玲珑”。
乂度Link10「爆能版」,官方零售价:599元
Link10与前作Link2Bal的尺寸相仿,长宽高基本相当于大拇指的大小。重量方面则更为轻便,仅25克,比Link2Bal轻了3到4克。这个重量在日常使用中恰到好处,连接手机时几乎感觉不到拖曳。不过标配的C to C数据线线基偏软,若让小尾巴自然下垂,线基与接口连接处可能因经常摆动而受力较大,因此建议后续产品可将数据线基设计得更坚挺一些来抵抗弯折。接口方面。Link10拥有3.5mm与4.4mm双耳机接口,通用性广泛。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前几代产品,这次的Link10在外观上我认为是乂度小尾巴系列中最具设计感的一款了。
Link10整机采用枪灰色铝合金CNC工艺,把所有能做倒角的区域全都做了倒角,既能有效屏蔽电磁干扰,又带来了细腻的手感。机身背部采用了2.5D玻璃,并将烫金色的产品信息内嵌其中,搭配枪灰基底低调又不失内涵。不过我认为最精巧的设计还要属Link10的正面布局和按键设计。
Link10的正面采用点线结合设计,以三根主线将整个正面划分为五部分,最大的区域运用了大量条状凹槽装饰。顶部设计了四枚点状指示灯,在播放不同码率音源和调整不同音量时会呈现不同的灯光效果。乍看下这些线条似乎只是随意拼接,但将角度稍作转换,便会发现其实它们构成了乂度品牌logo的形状,线条密集的区域也恰好对应着logo上实心的部分。
Link10的按键布局延续了Link2Bal,采用了一体仿分体式的上下音量按键与赛车红的多功能键,但这次的Link10在按键周围增加了一圈下沉空间,因此从视觉效果上具有更丰富的层次。触感上这几个按键紧实,手感清晰,使用不易误触。整体来看,Link10外观沉稳又不显单调无趣,除了日常连接手机电脑外,放在办公桌上也不显违和,而且也会很适合那些EDC玩家。
功能性上来讲,Link10除了保留以往的全部功能外,还新增了几个实用功能。
首先,Link10终于实现了独立音量调节。此前乂度的小尾巴机型上音量键控制的实际上是手机的音量,而手机的音量调节往往又不够精细,这就很容易出现这一档音量太轻、下一档又太响的情况。这个痛点在拥有60级独立音量控制的Link10上就被彻底解决了。
其次Link10内置了五种声音迥异的滤波,长按音量加减键即可切换。不过美中不足的是,Link10缺乏有效的显示效果来提示当前使用的滤波模式,全靠用户自己听感判断。建议乂度可以将正面的四颗指示灯合理利用起来,通过不同的指示灯组合来显示当前滤波模式,方便用户直观地了解当前设置。
硬件方面,乂度采用了应用广泛、调音经验成熟的CS43131解码芯片。但Link10真正能与竞品在参数上打出差异化的关键,还是“爆能”这个关键词。
Link10选择了两片RT6863独立放大芯片,电路设计上更侧重平衡输出。从参数来看,它的平衡口在32Ω负载下可输出300mW的功率,这个数值在小尾巴产品类别中虽属较高水准,但并非罕见,不少竞品也能达到相近水平。而Link10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其平衡接口可提供高达8V的电压输出。更高的电压也就意味着在高阻抗负载下依旧能维持住输出功率。
因此,Link10在150Ω负载下仍能保持270mW功率,即便阻抗升至300Ω,功率输出依然能维持在170mW的水平。相较之下,同类产品输出功率在300Ω负载下通常仅能维持在50mW甚至更低。由此可见,Link10的核心竞争优势其实在于卓越的高阻抗负载驱动能力。得益于这个特性,Link10不仅能轻松驱动市面上绝大多数入耳式耳机,而且耳机越是难推,Link10的优势就越发明显。使用同价位大多小尾巴的高增益模式驱动头戴式耳机时,中频往往会出现明显塌陷,而且声音动态明显不能起来,音质表现与Link10的低增益模式颇为相似。然而一旦切换至Link10的高增益模式,整体声音即刻焕发活力,原先的疲软感瞬间荡然无存。鉴于此,若有驱动头戴式耳机或其他高阻低敏耳机的需求,同价位产品中我会优先推荐选择Link10。
当然,正如我们在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一款产品如果只有“大力”,还远远称不上优秀。
从参数上讲,Link10确实非常契合爆能一词,但小尾巴作为一种面向便携用户形态的产品,它的大部分用户使用场景还是以低阻抗、高灵敏度的入耳式耳机为主,如果为了推力而牺牲对入耳式耳机的适配性,显然是行不通的。乂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Link10的电路设计也相当出色。首先,Link10的低增益模式对于驱动大多数入耳式耳机恰到好处,碰到难推的耳机时开启高增益效果也立竿见影,可以说既做到了向上兼容,也做到了向下兼容;更重要的是,无论增益大小、耳机难易驱动,Link10始终保持着纯净无底噪的声底。其次,每每提到“力大”,大家往往与声粗挂钩,但这个情况并没有出现在Link10身上。它不仅有爆能版的推力,也有着细腻的声音。
由于乂度官方没有为这些滤波命名,为了让描述更直观清晰,我暂且先为它们逐一命名。首先从我最喜欢的滤波开始讲起,我将其称之为“均衡滤波”。顾名思义,这是其中声音最均衡的一个。
均衡滤波的频段分布展现出相当出色的匀称度,三频均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厚实度,不过2KHz以上的频段相较中低频来讲会更薄一些,使其声音呈现出类似尖屋顶的特性。这也让整体的声像其实是让人感觉会略微偏向中下盘一些的。但弱化高频能量密度并非是为了刻意追求声音刺激感,相反,Link10的高频采用了相对温和细致的调音处理手法,在适度控制齿音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充足的亮度,既有效规避了声音刮耳,也确保了高频拥有足够的细节信息量和解析力。 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Link10的高频演绎既精准还原又不失开阔舒展的韵味,最终呈现出细腻且不过分锐利的质感。
均衡滤波下,Link10的中低频部分密度依然保持着舒展、宽松的特性。它的声音基础也并非依赖厚重的密度填充,而是以清晰的线条为骨架,让声音自然地延展于线条周围。其次,Link10的高功率输出与高电压让耳机拥有了更快的响应速度,这也让声音更为干练。在此之上,Link10也拥有一个优秀的声场表现,它的横向声场开阔,声场边缘的过渡自然流畅,配合相对轻松的三频密度,整体声音极具空气感和自然感。通过我的描述不难发现,即使Link10被称为“爆能”,但其声音线条和整体音色呈现出的却是相对清新细腻的风格。
第二个模式我称之为“人声滤波”。在这一模式下,Link10大体上维持了高低频的基本特性,但对500-1KHz左右中频人声核心频段的能量密度做了明显强化。
与均衡滤波下略显平面的人声口型定位感相比,人声滤波下的人声更富立体轮廓感,声音的润泽度和饱满度也都有了显著提升;其次,人声滤波还会赋予中频更为饱满有力的肌肉感,这也让Link10的人声演绎更显浑厚扎实,声音的打底支撑也更为稳固,因此人声滤波下演绎男声流行曲目时展现出了更强的适配性效果,尤其在对需要突出展现声音力量感与浑厚特质的作品表现上更为得心应手。搭配像山灵HW600这样中频润泽的耳机听流行音乐,效果非常出色。不过,人声滤波的声场形态会从一个低密度的椭圆状变为一个能量感更集中的球形,因此其横向声场宽度相比其他滤波模式会略微收窄一些。
第三、四个滤波我称之为“古典滤波”,更确切地说,第三个滤波是“器乐滤波”,第四个滤波是“舞台滤波”。相比前两个模式,这两个滤波会更加突出低频和高频两端。在这两个滤波模式下,会感觉声场纵深更加明显,乐器和聆听者之间形成了个半包围的空间。这种感受,三号滤波会比四号滤波的效果更强,但是四号滤波会感觉人声距离比三号滤波更远,因为更适合用三号滤波来聆听器乐,四号滤波来聆听live版的录制专辑。这两个模式搭配像七彩虹银参考这种中高频占主导的耳机,会让整体的空间更具空气感与通透度;而五号滤波的线条感会更柔和,整体音色也会慵懒一些,更适合拿来聆听老港台歌曲或布鲁斯音乐。
纵观Link10爆能版这款产品,虽以“爆能”为名,外观也沉稳刚劲,但无论是机身的细节设计、元素搭配,还是声音的调校表现,都呈现出十足的细腻和精致。五种音色迥异的滤波器也大大提升了它对各类音乐和耳机的友好度,让它在适配性和可玩性上也表现突出。
而就驱动力而言,它又确实配得上“爆能”的称号。高压高功率的参数使其成为同价位小尾巴中驱动头戴式耳机最有自信的一款,更重要的是其控制力出色,收放自如。因此,无论是对小尾巴产品有高推力需求的用户,还是手持低阻高敏耳机的玩家,Link10爆能版都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