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正在敲报表,手机响了。低头一看,是张玉发来的。
“闹闹妈妈,能不能借200块钱给我?等我月底发了工资就还。”
我没多问,直接转了500元给她。倒不是我有底哦大方,是知道她确实不容易。
张玉跟我是同学,现在在家带两个孩子。老公常年在外,说是打工,钱却没怎么往家拿。她没有自己的房子,长期住在父母家,早上送完孩子去上班,晚上下班接孩子、做饭、辅导作业,父母帮着搭把手,可老人年纪大了,也帮不了太多。
按理说,她家不该差钱。父母有退休金,她自己也上班,一个月两千来块,在小县城够基本开销了。
可她总缺钱。
后来才知道,她老公是个妈宝男。工资全交给他妈,家里的事一点不管,连孩子的学费,都得张玉跟他要半天。偶尔回来一次,要么躲在房间玩手机,要么听他妈的话挑张玉的错。
感情早就淡了,还带着点大男子主义。
我也曾听到熟人劝她:“实在不行,离了算了?”
她总是低头抠手指,半天说一句:“俩孩子还小,离了孩子怎么办?”
她说的也是实话。
其实,在我们小县城,像张玉这样的留守妇女,真不少。
楼下的李姐,也是一个人带娃。老公在外地开货车,一年回两三次家。她白天在超市理货,晚上回家给孩子洗澡、讲故事,周末还要去夜市摆地摊卖袜子。有次我撞见她在药店门口犹豫,手里攥着医保卡,最后只买了盒最便宜的退烧药。
还有小区门口卖早餐的王嫂,凌晨四点就起来和面、熬粥,老公在工地上干活,工资要等工程结束才结,家里的房租、孩子的奶粉钱,全靠她这一早上的包子馒头凑。有次下雨,她的三轮车滑了一下,粥洒了大半,站在雨里掉眼泪,怕当天的钱不够给孩子交兴趣班费。
她们不是没本事挣钱,也不是不会过日子,是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左手要牵着孩子,右手要攥着工作,家里的柴米油盐、孩子的头疼脑热,都得自己扛。身后又没个靠谱的人撑着,老公要么常年不在家,要么在家也像个摆设,钱指望不上,力也指望不上。
一周后,张玉给我转了100块,附带一长串消息:“闹闹妈妈,先还你一点,剩下的我下个月发工资一定给,真是麻烦你了,每次都跟你借钱……”
我回她:“不急,你先用着。”
其实我真没指望她急着还。当初把钱转过去,就没想着要催。我知道她不是故意欠着,是真的周转不开。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差钱?
可能不是穷到吃不上饭,是想买点孩子喜欢的玩具要算半天,是自己感冒了舍不得买药,是每个月要盯着账单算房租、学费、生活费,是明明在上班挣钱,却总在缺钱的边缘打转。
她们差的不是那几百块、几千块,是身后有个人帮忙支撑,是不用一边带娃一边担心经济问题,是不用在借钱的时候,还要小心翼翼说一堆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