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李鸿章真是卖国贼?马关谈判曾为省一亿两白银甘愿多挨几枪,真相惊人!

提到李鸿章,很多人脑子里立马跳出三个字:「卖国贼」。但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吗?今天咱们就翻开那些发黄的历史档案,看看这位晚清

提到李鸿章,很多人脑子里立马跳出三个字:「卖国贼」。但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吗?今天咱们就翻开那些发黄的历史档案,看看这位晚清重臣在签条约时,究竟做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抗争。

先说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时,根本不是去签字画押的,而是拼了老命在讨价还价。面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几乎是在哀求:「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这话听着都心酸——哪有个「卖国贼」会这么为民请命的?

最震撼的是,李鸿章在谈判期间竟遭遇刺杀。子弹打中他左脸,血染官服。可他反而镇定自若,甚至嘱咐随员保存好血衣:「此血可以报国矣!」更绝的是,他居然把这次遇刺变成了谈判筹码,硬是让日本把赔款从三亿两白银减到两亿两。事后他还说:「若一枪能减一亿,愿多挨几枪。」这话,哪个真卖国贼说得出口?

再看李鸿章在朝廷里的真实地位。他最多算个「五把手」,签条约时也就是个「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真正掌权的是慈禧太后和那些满蒙亲贵。出了事,却总让李鸿章背黑锅。为什么?因为满朝文武,只有他懂外交,能和列强周旋。

说到他的黑料,最常被提起的就是甲午战败。但仔细看史料,战前李鸿章多次预警日本威胁,奏请加强海防。真正开战后,朝廷上层支持不够,中层执行不力,下层士兵一看见洋鬼子就跑。这仗怎么打?说到底,他是替整个腐败的官僚体系背了锅。

更不该忘记的是,李鸿章创办了500多个中国第一、200多个亚洲第一的洋务企业,从电力、铁路到邮政、海军,都是他开的头。日本人之所以唱衰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忌惮他办的这些实业。

读历史最怕人云亦云。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他也有那个时代官僚的局限和毛病。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至少一直在挣扎、在抗争、在试图让这个古老的国家跟上世界的脚步。

下次再有人简单地把「卖国贼」帽子扣在他头上时,不妨想想:如果换做是我们处在那个位置,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