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人说科举制度是一条奔涌千年的泄洪口,它让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和大一统。这样一道阳谋究竟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又有人说它是给读书人“去势”的最狠一刀。
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篇名为《石崇与王恺争豪》的文章。
某一天,晋武帝司马炎送给王恺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在当时,这可是稀世珍品。王恺虚荣心作祟,把珊瑚树拿给朋友石崇看,有好东西,当然得炫耀一下。
谁承想,这石崇看完二话没说,抄起一把铁如意,把珊瑚树敲了个粉碎。
这还得了,王恺见状当场发火,认为石崇这是羡慕嫉妒恨。眼看王恺要撕破脸皮了,石崇倒是云淡风轻地说,你先别发火,我这就赔给你。
说完就让下人搬出家里的珊瑚树。王恺看到后眼睛都直了,这些珊瑚树不但更好看,而且大部分都有三尺、四尺高,两相对比,王恺那棵珊瑚树简直拿不出手。
这个故事出自南朝文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未必真实,但它却精准映射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奢靡。
故事中的石崇、王恺正是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先说石崇吧,他是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的儿子,二十多岁就当上了散骑郎,后来又受封为城阳太守、安阳乡侯。王恺的出身更是高贵,他爷爷是曹魏司徒王朗,父亲是卫将军王肃。王恺的姐姐早年嫁给司马昭,当上正宫皇后。王恺摇身一变成了国舅爷,官至后军将军。
门阀,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富大贵的名门望族”,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士族阶层”。它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东汉末年士族阶层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日中天,甚至有人说,门阀士族直接主导了魏晋南北朝这360多年的乱世格局。
比如著名的琅琊王氏就一度主宰国家朝局。
西汉时期,王姓一族迁移至山东琅琊。此后,琅琊王氏一点点壮大,到东晋时期,它已经成为超级门阀家族。在这分裂乱世中,琅琊王氏族人中出现了50多位宰相、30多位皇后。都说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实际上,琅琊王氏在300多年乱世中也是铁打的名门望族。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所有政权中,琅琊王氏都有出仕为官的记录,其中仅五品以上官员,琅琊王氏就占了十分之一,其他小官小吏就更不用说了。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王敦兄弟,都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
门阀士族,说白了就是一个家族圈子,借由家族的力量,门阀垄断国家权力、民间经济甚至文化。以家族子弟、门生故吏为核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浓缩成了一个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内部堡垒。在其垄断下,普通人完全没有阶级跃迁的机会。这也直接导致了士族与庶族的冲突。
所谓庶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平头老百姓,而是指那些饱读诗书,家世一般的小地主家族。当时叫寒门子弟,说是寒门,他们并不穷,只是跟王谢这些名门望族相比逊色不少。
门阀士族阻断了一切上升渠道,庶族不断叫板,士族全力打压,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多因此而来。它不但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导致中原大地一片糜烂。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将魏晋南北朝视作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这很难说不是门阀制度的恶果。
那么问题来了,门阀士族是如何实现这种全方位垄断的呢?下一节我们接着讲。
1.科举出现之前的纳贤手段
权力滋生垄断,垄断反哺权力,这便是门阀士族能够掌控300余年乱世的密码。门阀士族的权力垄断非一日之寒,它之所以能粉墨登场,与特定的历史情境脱不开关系。
古代中国的权力分配体系一直在不断演化。西周以分封治天下,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国自成一脉。诸侯国内部的权力由贵族垄断。官职和土地由贵族家族世代继承。简单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你爹是当官的,你生下来也能当官。这便是“世卿世禄制”,这一制度下,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生在诸侯之家,哪怕再平庸,也能领一块封地,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你生在茅草屋里,这辈子大概率只能在此终老。
东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仍然主导着各国的权力分配,直到李悝、商鞅等人力行变法,铁板一块的贵族统治才有了点松动,比如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用军功来选拔人才。但军功爵制本质上是一种强兵手段,并非系统的人才选拔机制。
当然,东周时代也有底层阶级跃迁的故事,比如百里奚、管仲这些人,他们都是经人举荐后被国君相中,一夜之间便飞黄腾达。但这种不成文的举贤制度只会偶尔出现,也不是底层人民的出路,原因很简单,不是谁都能名声在外或者朝中有人。
秦朝统一六国后,选拔人才的手段仍然匮乏。除了沿用商鞅留下的“军功爵制”,秦朝还开创了“试吏法”,通过考试来选拔基层官吏。只可惜这只针对基层官吏的选拔,而且规模也很小,称不上制度。
汉朝在这方面又进一步,汉武帝之后,察举制成为选官主流。所谓察举,就是让地方官推荐本地人品好或者有才能的人给中央,比如举孝廉,就是举荐孝顺清廉的人,举秀才,就是举荐优秀人才。
为了尽可能地招揽人才,汉朝中央政府甚至强制要求地方举孝廉。比如汉和帝时期就规定,二十万人口的郡国,每年要向中央举荐一人,40万人口的要举荐两人。
大家可能也听出来了,察举制拼的就是关系,就跟今天的“介绍信”一样。如果你跟地方豪强很熟,不用多优秀也能出来做官;相反,如果你满腹经纶却又籍籍无名,再优秀也没机会。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军事强人、门阀士族轮番登场,天下大乱。曹魏统一北方后已经察觉到士族阶层对中央权力的分割,为打破这种阶层固化,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魏文帝曹丕采纳司空陈群建议,在晋朝首开九品中正制。
这套制度很简单,朝廷在各地设选才官员,根据品德、才能、家世这几项给人才贴标签,最好的当然是上上品,其次是上中,再是上下,以此类推,给人才分作九个等级,再根据等级分配官职。而负责打分的叫“中正官”,因此才叫九品中正制。
平心而论,这套制度看起来很美好,对官员的选拔也算严格,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才能为人民服务,起初作用明显,史书称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随着时间的游移,这套制度很快就变了味。
那些原本就有政治根基的名门望族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是自家人,不管良莠好坏,一律给高品,门第排第一,什么品德、才能反倒无关紧要了。最后,九品中正制彻底沦为门阀士族垄断权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庶族被彻底封死在社会底层,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面临着被架空的风险。
门阀士族腹背受敌,底层要上位,皇权要一统,到南北朝末期,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权力分配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2.变局:隋炀帝歪打正着
公元581年,杨坚以外戚身份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其后,杨坚灭亡南陈,招抚岭南,三百多年的黑暗分裂时代彻底终结。
国家是统一了,但动乱的诱因还在,其中尤以关陇集团的威胁最大。
关陇集团的前身是北魏设立的边防六镇,他们扎根于陕西关中、甘肃龙山一带,故此得名。这些门阀军事团体文武合一,彼此互相通婚,通过军队、官僚实控整个国家。西魏、北周、隋朝这些政权的皇帝都是关陇集团出身。
就拿隋文帝杨坚来说吧,他的父亲杨忠位列西魏十二大将军,算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元老。杨坚能当上皇帝,关陇集团功不可没。
人生中所有的礼物都在背后标好了价格,杨坚身上的皇袍也不例外。关陇集团将他送上皇位,当然不是善心大发,而是一种利益交换。关陇集团需要一个听话的代理人,他们的算盘打得清楚,就算是皇帝,也该为关陇集团的利益服务。
但是,杨坚可不是傀儡皇帝,他不甘心皇权受限,为打击关陇集团,杨坚也曾受千夫所指。
开国后不久,杨坚便以各种名义处决功臣。如王谊、刘昉、宇文招、宇文纯等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或者骨干,杨坚对他们的清算也被世人认为是“屠戮功臣”。
杀几个权臣当然无法瓦解根深蒂固的关陇集团,杨坚也尝试提拔寒门子弟,为官僚系统输入新鲜血液。只是这些做法过于随性,不成系统,终其一生成效甚微。
直到隋炀帝杨广登基。
后世评价对杨广的评价并不高,《隋书》里说他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史书中的杨广暴虐无恩、穷兵黩武,甚至还有人说他弑父杀兄。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史官笔下的典型昏君却干了两件影响千年后世的大事。
第一件事便是修大运河。修京杭大运河劳民伤财不假,但这条河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却很难被忽略。唐朝诗人皮日休怎么说的?他说,如果杨广修河的初衷不是游山玩水,那把他的功绩跟治水的大禹差不多。
第二件事影响就更大了。公元606年,杨广下令建立进士科广招天下人才,这也是如今主流史学界认定的科举元年。自此,隋朝确立了朝廷招考,完全以成绩论英雄的选官制度。
这件事在当时看来太过寻常了。隋炀帝和他的父亲一样,受制于门阀对皇权的掣肘,为此,他迁都洛阳,避开关陇集团的阴云笼罩;他还多次征讨高句丽,意图通过战争耗费关陇集团的实力,同时建立自己的威望和功绩,摆脱对关陇贵族军事力量的依赖,隋炀帝甚至还直接下诏剥夺关陇集团世袭爵位的特权,触动他们的核心利益。
实行科举制,怎么看都像是隋炀帝对抗关陇贵族的配套措施。其目的也很明显,无非是利用科举为朝廷吸纳更多关陇集团之外的人才。
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不管是修大运河还是科举取士,隋炀帝的初心不一定是天下苍生。修大运河是方便他到南方游山玩水,创科举也是为了打击关陇集团,确保皇权一统。但就这么漫不经心的一击却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人们惊讶地发现,王朝的权力分配体系陡然间变了颜色,一个能尽量兼顾各方利益、实现雨露均沾的顶级阳谋就此成型。
3.李世民设下的局
隋朝二世而亡后,中国并没有再次陷入分裂,关陇集团出身的李渊接过隋朝衣钵,开启李唐王朝。
尽管隋朝走出了科举取士的第一步,但它国祚毕竟太短,还没来得及跟社会产生化学反应,王朝就覆灭了。因此,李唐建国后仍需直面关陇贵族等门阀集团。更要命的是,与隋朝相比,唐朝门阀士族的影响更大了。当时流传“五姓七望”这一门第说法,以博陵崔氏、太原王氏为代表的士族大家如日中天。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些世族大家多有怨气,他命人编纂出一本《氏族志》,但在初稿中,大臣对丝毫不顾皇帝体面,将山东士族中的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姓。李世民出离愤怒,他亲自出面,干预图书编纂,这才象征性地抬高了李姓的地位。
门阀仍然森严,见此情形,唐朝皇帝照猫画虎,在沿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又对这一制度进行修补和完善,使得“以文取士”成为传统。
出人意料的是,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总体并不反感,甚至还积极加入这场游戏。比如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他们积极投身新体制,两百年间,卢氏一族涌现出了160位进士。
为什么会这样?后世评价科举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公平的选拔制度,但是没人告诉你,科举制对公平只是相对的。道理很简单,与寒门子弟不同,门阀家族的学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受家族文化熏陶,而且他们也能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起跑线本就在寒门之前。同样是考试,他们脱颖而出的概率当然更大了。也就是说,在门阀士族眼中,科举只不过是通向目标的另一条路,所以他们并没有强烈排斥科举。
而寒门子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科举制度的最大拥趸。跟过去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简直不要太公平了。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宣布,选拔官员不看民族、地域和出身。唐代甚至开允许外国人参加考试,唐朝周边国家的学子,如新罗、渤海国、大食、波斯,只要他们科考及第,一样可以在中国做官。比如晁衡,他原名阿倍仲麻吕,作为一名日本人,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考中宾贡进士,历任洛阳司经校书、左拾遗、秘书监等职,深得玄宗赏识。
科举独创的公平考试制度令这一阳谋畅通无阻,无论是寒门还是士族,对它都是趋之若鹜,进士出身的官员在朝堂上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玄宗时期的宰相共31人,其中进士出身就有11个。到后来的宪宗时期比例持续扩大,二十五位宰相中,进士出身者达到15人。通过科举这一人才输送管道,唐朝政坛面貌焕然一新。正如历史学者钱穆所说,考试制度,毕竟还是开放政权,为群情所向,门第势力终于要经此制度之打击而崩溃。
大唐皇帝对此喜闻乐见,并将科举制度视作自己设下的一个局。李世民曾经私下登上城门,看到城下新科进士鱼贯而入,他十分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吾彀中”这个说法已经足够说明,李世民将科举视作一种笼络人心的计谋,也怪不得唐代诗人赵嘏称赞科举阳谋是“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4.科举制下的盛唐
前两年热播的国产动画《长安三万里》很多人都过,剧中呈现出的盛唐气象想必让许多观众记忆犹新。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常被后世追忆为“万国衣冠拜冕旒”,而这副辉煌图景中,科举制无疑是最亮眼的风景之一。
以《长安三万里》中的主角高适为例,这位大诗人早年家境潦倒,这点剧中也有体现。高适这样的出身,如果放到魏晋南北朝,很难有出头之日。
但在科举制下,寒门出身的高适也能成为历史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