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联和马尔卡宁的区别,不只是身体天赋,还有时代定位不同
一个是中国男篮后姚明时代的旗帜,一个是芬兰篮球现役第一人。易建联和马尔卡宁的区别到底在哪?如果易建联现在还在打球,他有机会成为马尔卡宁那样的球员吗?
这是最近网络上特别火的一个话题,诸多球评人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绝大多数人都是围绕身体天赋展开对比,认为易建联无法成为马尔卡宁,也不能和马尔卡宁相提并论,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二人虽然都是210公分的大个子球员,但易建联的控运能力、动作速率都不如马尔卡宁。这两方面的差别,也导致马尔卡宁能轻松做出许多后卫技术动作,而易建联无法完成这些动作,哪怕是面框突破也会很生硬。
此外感官上看,马尔卡宁虽然高但他打球动作非常舒展,无论接球投篮还是运球突破都像个2米以上的后卫,而易建联很难像马尔卡宁那样从三分线运球攻框,哪怕是他的外弹投篮动作也更偏向内线而非后卫。感官上也显得很笨拙。
不过这种差别并非都是身体天赋带来的,还有时代定位的不同。很多人对比易建联和马尔卡宁时,往往只单纯对比两名球员个人,却忽视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差异。易建联开始学篮球的时代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个时代世界篮球还处于“大球阶段”,这个时代中国内线代表是王治郅、姚明、巴特尔,这三位中王治郅是进攻脚步最出色的内线,但他的球风依旧是传统风格。
和这几位相比,易建联虽然面框脚步更灵活,但依旧出不了传统内线的圈。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对内线的定位就是要背身进攻、高举高打、减少运球直接攻击篮筐。这种思想指导下,易建联就是有能力像马尔卡宁那样打球,也会被教练阻止。
马尔卡宁比易建联小了10岁,这也意味着他接触篮球要比易建联晚10年,易建联涨球期往后推10年,也就是21世纪10年代,世界篮球风格骤然改变,以勇士为首的五小阵容成为主流,教练们对大个子的要求也不再是内线站桩、高举高打,而是需要有三分投射甚至能持球强打。时代催生出杜兰特、刘易斯等一批后卫打法的大个子,马尔卡宁不过也是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接触这种打法,教练把他往这个方向培养,造就了马尔卡宁的现在。
如果易建联晚出生10年,他也能去海外留洋接受一样的打法训练。不敢说他的控运能达到马尔卡宁的程度,但打法风格绝不会是传统内线的样子。易建联有不逊马尔卡宁的静态天赋,只是他没生在小球时代。不过即便他没机会像马尔卡宁一样打球,依然不能动摇他在中国篮球界的地位。无论怎样打球打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易建联在他那个时代一样很出色。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也是需要被我们真正记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