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赛道到讲台:人生的第二次起跑?35岁苏炳添当院长!运动员能当教授?

2025年9月,全红婵进入暨南大学,而她的院长就是35岁的苏炳添,昔日的“亚洲飞人”,担任着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消息传

2025年9月,全红婵进入暨南大学,而她的院长就是35岁的苏炳添,昔日的“亚洲飞人”,担任着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消息传出,掌声与质疑声同时响起。

有人赞叹:“这才是体教融合该有的样子!”也有人直言不讳:“跑得快就能当院长?大学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儿戏了?”

在这场争论背后,是一个农家子弟用20年时间完成的惊人跨越,也是一个关于运动员转型、学术门槛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时代之问。起点:泥土跑道上的梦想

1989年,苏炳添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镇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苏照华白天务农,晚上去工厂守夜补贴家用;母亲侯仲平除了操持农活,还当起保姆帮邻居带孩子。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4年。15岁的苏炳添在中学校运会上跑出了令人惊讶的速度,被中山市体校教练宁德宝一眼相中。从此,这个农家少年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跑道。

2009年,对苏炳添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以10秒28的成绩夺得全国田径锦标赛百米冠军,还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渠道进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这也许能打破很多家长的唯学习论,体育特长生生也可以开辟赛道,笨不是起点,能跑成为了他人生的新的起点。高光时刻:亚洲速度的诞生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已知晓: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苏炳添跑出9秒99,成为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他以9秒83刷新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

这些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清晨与黄昏的艰苦训练,是对起跑技术、步频节奏的反复打磨,是与外教兰迪·亨廷顿合作进行的科学化训练革命。转型之争:从跑道到讲台

2018年4月,苏炳添被聘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一个运动员,论文发了几篇?有博士学历吗?”类似的质疑在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在中国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副教授通常需要博士学位、核心期刊论文、科研项目等硬性条件,而苏炳添当时最亮眼的“学术成果”,是他9秒83的亚洲纪录。

面对质疑,暨南大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苏炳添的实践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资本”。他参与多项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其训练数据和实战经验为运动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学校专门开辟“实践型高级职称”通道,正是为了打破“唯论文、唯学历”的传统评价体系。

随后,他从副教授转聘为教授,再次引发讨论:“这么年轻的教授,是不是太快了?”院长任命:掌声与质疑并存

2025年的院长任命,将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

管理经验的质疑首当其冲:“院长不是吉祥物,要管人、管钱、管战略,一个运动员能行吗?”

学术背景的质疑紧随其后:“体育学院不是训练队,需要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世界冠军不等于学术带头人”

但支持者则认为,苏炳添的国际视野、实战经验和创新意识,正是中国体育教育最需要的。他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建立短跑运动表现研究中心、推动体教融合实验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了他对体育教育的深入思考。前路:奔跑永不止步

如今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里,苏炳添依然保持着运动员时期的作息——清晨六点起床,保持基础训练,然后开始一天的管理工作。

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现场,另一张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全体教职工合影。两张照片,见证了他从赛道到讲台的人生跨越。

“我不是来教你们怎么跑得快,而是教你们怎么科学地快。”

争议可能还会继续,但苏炳添用他的行动证明:人生的跑道不止一条,真正的速度不只是百米冲刺,更是持续前进的勇气和能力。

从农家子弟到亚洲飞人,从运动员到院长,苏炳添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场关于运动员转型与学术门槛的讨论,也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