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举国南下,二十万铁骑直逼汴京。宋真宗在行宫来回踱步,群臣纷纷建议迁都避敌,提议“幸金陵”“幸成都”的声浪此起彼伏。寇准把笏板往地上一搁,声音在殿梁间回荡:“陛下唯有进尺,不可退寸!”就这一句话,汴京的车驾开始掉头向北,北宋的历史也由此改道。
寇准十九岁中状元,是北宋时期最年轻的状元之一。太平兴国五年殿试放榜,宋太宗赵光义亲自拆卷,见“华州寇准”四字,连称“年少有为”。寇准的第一份差事是巴东知县,夔州路是当时比较穷的山区。寇准单骑入峡,率领民夫用两年间开垦了三千亩良田,县库由“岁入不足百缗”增至“二千缗有奇”。今天重庆市奉节老城,仍保留有清代重修的“寇公祠”,门楣上刻着巴东百姓至今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三峡滩多,寇公砥之。”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七中记载: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车驾至澶州南城。当时辽军已经兵临城下,宋真宗犹豫不前,被吓的想退兵。寇准搬出宋太宗的遗训:“先帝曾言,‘国难当头,天子当与社稷共存亡’!”宋真宗被他逼得无奈,只能被他和大将高琼“挟辇以进,最后才渡河登上了北城。宋军望见看见竖起的黄龙旗,士气大涨,高呼万岁,声闻十里,后来的史家称“士气顷刻十倍”。
宋真宗和寇准等一干大臣登上了北城,稳定了军心,北城的城墙上安装有床子弩,他命士兵用床子弩射杀了契丹主弟萧挞凛,辽军士气大挫。萧挞凛是辽军先锋,官拜南京统军使,他的阵亡让萧太后“辍朝五日”,最终促成了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最终岁币定为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以币息兵。
对于这样的结果,寇准并不满意。他在回程途中写下《论和籴疏》,提醒真宗,兵马不可以撤出,领军将领对待廖军的动态不可松懈。宋真宗只在纸的背面写下“留中”二字,可见皇帝已对寇准生厌惮之心,为日后寇准被贬埋下伏笔。这份奏疏原稿今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澶渊之盟后,北宋北方边防压力骤减,岁币折合仅占朝廷岁入的0.5%。真宗裁减河北乡兵三十万,却保留“澶州—大名”防线,形成“低成本防御”模板。但寇准坚持“边备不可撤”,触碰了宋真宗“省事安民”的基调;加上他当众呵斥主和派,政治孤立已成必然,寇准的“刚正”,让他成为了北宋政坛上异类。宋人笔记《涑水记闻》写他“宴必岸帻,语多侵人”,性格决定了结局——功成而身不安。
在寇准任宰相时,宋真宗想提拔自己的亲信王钦若为副相,寇准当场反对,并当众反驳说:王钦若是奸佞之徒,不能入内阁。这不仅让王钦若怀恨在心,也当众博了皇帝的面子。后来,王钦若联合丁谓等人诬陷寇准,导致其被贬雷州。
寇准放在现在是妥妥的犟种,电视剧里绝对活不过三集的存在。在被贬期间,他还在雷州写下了《雷州司理院记》,并且直言:“吾虽贬谪,心在国家。”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虽然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寇老西”的绰号,但也封死了他的官路。
如果你站在1005年正月初五的汴京南薰门外,看着曹利用押运的第一批岁币出城,你会支持寇准“继续打”,还是认同真宗“拿钱买和平”?
请在留言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