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魏延传》蜀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魏延传》

蜀汉建兴六年( 228 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大将魏延大胆的提出了由自己轻率一支精兵从子午谷进军十日之内袭取长安的计划,史称“子午谷奇谋”,但是最终诸葛亮并未采纳。魏延觉得诸葛亮行事谨慎,胆小怯懦,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仰天长叹。

“子午谷之计”,魏延主要是想要效仿当年的韩信与高祖,兵分两路,协同作战,形成主攻、佯攻等两路态势,利用魏军的防守弱点,迅速穿过子午谷,达到出其不意的战略目的,从而摧毁长安守将夏侯楙的抵抗意志,使其弃城而逃,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听起来魏延的奇谋确实不错,但是它究竟是否具备可行性呢?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 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 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 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

十日内是否可到长安?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云: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而魏延要走的则是子午谷道,他说十日内便可抵达长安,给他来个出其不意。那么十日内是否真的如魏延所说真的可以到长安城下呢?那就非常有必要清楚的认识一下——子午谷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理状况了。

子午谷,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子午道,南口曰午,在洋县东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谷长六百六十里……或曰即古蚀中也。”

《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中记载顺帝时期校尉杨孟文上书修建褒斜道,但是碑文上却记载: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大概可以推断出:汉初的时候子午道就有了。东汉延光四年,因子午道道路险峻崎岖,通行条件十分恶劣,( 顺帝) “罢子午道,通褒斜道”。

《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载: 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输渊,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拒,利磨确磐,临危枪砀,覆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蔽狩,蛇蛭泰蟃。末秋截霜,嫁苗禾残。

子午道有新旧两条路线。旧子午道的走向为:: 从今天西安市南的子午关,进入子午谷,往西南方向前进至喂子坪,然后翻越秦岭,过洵河上游,经腰竹岭抵池河镇,然后折向西北方向至石泉县,绕过黄金峡之后继续西行至洋县后,便可抵达汉中。

后来因洪水泛滥导致多处桥梁毁坏,南朝萧梁时期,开辟了一条新的子午道路线。大致路线为:从洵河上游过腰岭关后,改成沿长安河谷,西至宁陕老城,后顺子午河谷,沿汉江北岸,过洋县,便可到汉中。

不管新旧路线,路上均有子午关、腰岭关、饶峰关等扼守要险的防御关隘。

根据史念海的考证:“由子午道经洋州再到长安可分为两段,总计841里。洋州西至汉中合220里,北至京兆府段621里。其中,骆谷、褒斜两道谷长分别为420里、470里,子午道谷长合600。子午谷虽在长安的正南方,但800多里的路途中,山路就有600余里。”

魏明帝太和四年( 230 年) ,曹真就曾仿效了魏延之策,想要袭取汉中,率军入子午谷后就遭遇了大雨,过了一个月才行到半谷。

从上述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子午谷不仅道路崎岖,蚊虫鸟兽甚多,恶劣天气频发,在三国时期情况只会更加糟糕。而这种恶劣的通行条件,对于士兵的行军速度定会大打折扣。

三国时期的行军速度,从以下这个实例可以窥见一二。魏景初二年(238年) 正月,辽东的公孙渊发生叛乱,战前司马懿对魏军的行军里程和行军速度进行了估测:司马懿估算远征辽东大概4000余里,推算行军时间约为 “往百日,还百日”。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司马懿的推算非常精确,也就是大概每天40里的行军速度。

也符合“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的说法。而魏延率领的则是“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即便魏延采用的是急行军的办法,由于子午谷的地形所限,而且还有“负粮五千”,他们的行军速度,不会超过40里,能有30里就不错了。因此最终推算出来魏延到想要从子午谷十日之内便兵临长安城下,是不切实际的,最少也要20至30日。

夏侯楙是否会临阵而逃?

《孙子兵法· 谋攻篇》云: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而“子午谷奇谋”最重要的核心:则是魏延认为长安的守将夏侯楙胆小怯懦,经验匮乏,如果能够兵临城下,打他一个出其不意,以他胆小怯懦的性格必定会弃城而逃,从而实现速战的目的。

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

这里有必要先重点说下当时的曹魏制度——都督制。都督制最早起源于建安年间留屯军的衍变而来,官渡之战后,曹操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底下的人马也越来越多。为了统一管理,各方能够协调作战,便向各战区派驻军事指挥官,负责自己区域内的军事行动。是为了适应集团壮大后,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军队的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制度。

都督统帅并指挥作战,行使军事领导权,也有一小部分都督兼领刺史之职,控制了行政管辖权。因此都督在地位上比刺史要高一些,正常情况下:重大的军事问题刺史应该与都督保持一致意见。

都督的权利虽然很大,但是也是受到中央严格的管控。没有皇帝诏命,是严禁擅自调动军队和招募兵士的。而且为了防止都督手握重兵,图谋不轨,中央也采取了诸多措施。首先中央会派遣军监军监督都督在地方的各项行动,任何异常都会上报;其次,都督身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第三,都督会经常调换防区,以防他们结党营私;最后家属要作为人质留住京城。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魏 略》之中记载:228年,诸葛亮兵围陈仓,就曾派人劝降陈仓守将郝昭,郝昭说道:“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可见“家属要作为人质留住京城”这招是非常管用的,基本杜绝了守将的投敌之举。

在回到夏侯楙,他是夏侯惇的儿子,凭借其父亲的威名,任安西将军,坐镇长安,都督关中各军事。曹操驾崩之后,为了完成权力的过渡,曹丕一共任命了七位都督:为曹仁、曹休、夏侯尚、曹真、夏侯楙、吴质、臧霸。除了吴质、臧霸之外,其余的都是皇室宗亲。

221年,曹丕先是任命曹真出镇边境,都督雍、凉诸军事;随后调夏侯楙坐镇长安,都督关中诸军事;两者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222年,曹真奉旨回京,关中则是变成了夏侯楙独揽大权,多年来一直担任关中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一直到228年。不到两年时间,又再次出镇,以镇东将军都督青徐二州军事。

夏侯楙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曹丕对他却是信任有加,如果真的像魏延所了解的那样是一个胆小怯懦之人,即便他是皇室宗亲,曹丕也定不会对他如此信任。

从曹魏的都督制以及夏侯楙的履历来看,魏延所判断的兵临城下而乱后弃城而逃的想法,纯属无稽之谈。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虽然都督有最高军事指挥权,但是每个州还是设有刺史的,虽然原则上刺史应该与都督保持军事意见上的一致。但是刺史与都督意见相左,也是很常见的。

《三国志·满宠传》载: “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辞云: ‘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凌腾布书,请兵马迎之。宠以为必诈,不与兵……凌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初,宠与凌共事不平,凌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

刺史王凌与都督满宠就曾因为敌军诈降一事,因意见相左,王凌还私自调动军队,坚持自己的看法。可见刺史虽然地位比都督低一些,但是不代表他没有权利。

而但是的雍州刺史为郭淮,郭淮虽然不是皇室宗亲,但是也是响当当的名将。汉中保卫战,夏侯渊被杀,是郭淮临危受命,稳定军心。并与张郃一起抵达住了刘备的西进,获得曹操的高度赞扬。此后,郭淮又与张郃等人共讨山贼郑甘、卢水,维护了关中地区的稳定。可见此人本事不小。所以即便夏侯楙如魏延所说胆小怯懦,经验匮乏,而想要弃城而走。但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郭淮就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了。

通过上述分析来看,由于曹魏都督制的限制,以及夏侯楙本身的履历,还有久经沙场老将郭淮的支持。魏延所说的临阵弃城而逃,达到不占屈人之兵的目的,几乎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双方兵力对比与蜀军的攻坚能力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魏延的计划是率领精兵一万人,攻取长安。那长安地区有多少人马呢?史料关于当时的长安地区的兵力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通过爬梳史料,还是能够找到一下蛛丝马迹。

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毌丘俭为幽州的都督,244年,因为高句丽多次犯境,需要分兵镇守,但是征讨辽东时,仍然有调集了数万人的部队前往征讨辽东。可见其幽州的都督统辖的兵力最少也在万人之上。

《三国志·毌丘俭传》载: “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扬州都督区兵力雄厚,所统辖兵达五、六万。 司马师亲统中军步骑十余万征讨,并调集豫州诸军、青、徐诸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至乐嘉。”

后来毌丘俭想要扬州刺史文钦一起讨伐司马师,里面明确记载到他们可以调用的兵马高达五六万人之多。

255年,魏蜀洮西之战,姜维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杀敌数万人,王经率余众万人退至狄道城。

根据以上一些相关史料记载,推算当时长安关中一带的人马最少也在2万人之上。而魏延仅仅只有数万人马,在兵力上是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的。而且他们从子午谷一路奔袭而来,上文我们也说到子午谷的道路非常崎岖、蚊虫鸟兽甚多,即便真的如魏延所说十日内能够抵达长安城下,那这也是一支疲惫之师了。在连续的跋涉之后,舟车劳顿,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呢?看到这样一支混沌之师,夏侯楙有什么理由惧怕,弃城而逃呢?

如果夏侯楙不弃城,那魏延又是否具备出其不易,而迅速攻下长安的把握呢?那就要看蜀军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攻坚能力了。当时主要的攻城器械,主要是攻城车、云梯等大型器械。攻城车分高层攻城车和冲击型攻城车两种,高层攻城车的高度与城池接近; 冲击型攻城车则是用铁皮包裹撞杆,用以撞击城门之用。

《三国志·明帝纪》载: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

云梯,又称“飞云梯”,主要用来窥探城中虚实,掌握城防部署,便于窥探敌情。无论是攻城车还是云梯,但是超大型的器械。而魏延从子午道出发,显然是不可能带上这样的大型攻城设备的。而没有了攻城设备的加持,想要短时间内攻下城高墙厚的长安城,显然是有些异想天开,无异于天方夜谭。

无论是兵力优势还是作战攻坚能力,魏延率领的这支精兵都不足以完成攻取长安的军事任务。

魏延考虑不周

魏延的这条“奇谋”讲究的还是一个出其不意。然而从子午谷出发,难道真的就不会被曹军提前知道吗?子午谷道,位在曹魏魏兴郡所辖的宁陕、石泉两县境内,汉阴县亦地处子午谷口的西南端。

而但是曹军采取的防御战略是:重点防守战略要点、突出防御一线、覆盖整体作战面相结合的防御战术。具体来说就是在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的重要的关隘,都会布置重点把守,从而将这些关隘,有点连成线。东起长安,西至陈仓,以及中途上的各个要塞,构建了曹魏战略纵深的防御体系。各个要点之间互为照应,即便蜀军突破了其中一个防御点,也还有后面的作为支撑,从而达到了防止蜀军快速推进的战略目的。

而魏延显然是将曹魏的战略部署置若罔闻。首先子午谷就处于曹魏的重点防守要点之上。想要从这里出发,想要来一个神不知鬼不知,难道真的就这么不把曹魏的斥候当人吗?想的未免过于草率了。

其次魏延错把它当成了一次突袭战,实际这应该是一场攻坚战。对于曹魏来说,他们才是突袭战。就算能够一路畅通无阻,来到长安城下。就算这时候夏侯楙没有本事组织反击,他只要坚守不出,然后向其他关隘请求援军即可。

要知道曹军是非常擅长高速行军、疾驰突袭的。当时司马懿平叛孟达时,八日行军便达1200里,致使孟达猝不及防,兵败身死,这才叫真正的出其不意,兵贵神速。

而距离长安最近的要塞——郿城,仅仅只有260里,不到2日便可快速奔袭、驰援长安。也就是说夏侯楙在怎么没有本事,只要坚持两天就可以等待援军的到来。然后两面夹击,使魏延进退不得,腹背受敌。

而魏延并没有将这点考虑进去,想要成功,我觉得是天方夜谭了。

总结

一次成功的战役是建立在合理的战略规划以及灵活的战术运用之上。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没有遵循这个客观规律。

首先,魏延对于行军速度的估计就是错误的,十日之内是很难抵达长安。

第二,低估了魏军主将的能力,认为夏侯楙会因为胆小怯弱而临阵脱逃,实则在曹魏的都督制的限制,此种可能性基本为零。

第三,对于这场战役的判断也是错误的,要拿下长安,其实是一场攻坚战,而非突袭战,在没有足够攻坚能力的支持下想要速胜,多少有些异想天开。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则是完全忽略了曹魏的防御部署,魏延的进攻路线都在曹军的防御重点之上,不符合奇袭战的基本作战条件。

评论列表

强迫症的水瓶座
强迫症的水瓶座 6
2025-09-30 17:50
魏延的想法就在于奇!诸葛村夫岐山方向吸引魏军注意力,魏延这边子午谷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