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日航君为您讲述了由于日本偷袭而大败的丰岛海战。丰岛海战的结果是引发了大清国内强烈的主战思想,从皇帝到百姓纷纷要求与日本人决一死战,教训一下这个撮尔小邦。由于仓促应战与极度轻敌,北洋水师折戟黄海,死伤惨重。主战派的态度有多坚决?北洋水师又是如何应对的?下面请听我来给您分析。
一、光绪帝力求决战,满朝廷轻敌大意丰岛海战引发了清王朝从上而下的大惊,面对这种情况,光绪皇帝决然下谕李鸿章:
严敕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着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
然而,虽然光绪皇帝的战书看起来十分威武霸气,但是当时清政府根本没有理清楚日军的军力如何,自己与日军的差距如何,当时整个清政府都沉浸在一种日本是小国,一击就退,不堪一击的荒唐想法中。再加上当时在朝鲜的清军统帅叶志超屡屡上奏假情报,让整个清廷对当时的情况了解得更加模糊。
朝中大臣也纷纷迎合光绪皇帝的想法,主张对日宣战,敲打一下日本,如翰林院代奏编修丁立均说:
“日本外强中干,兵力财力举不足恃,天下所共闻知,今特窥我无必战之心而先发以慑,我若不加创,将竟以中国为无能为,而欧洲各国亦群起而轻中国矣。”
在此丁立均主张对日开战,“杀鸡给猴看”,以打败日本来震慑各国,让欧洲国家不敢轻视我等。
既然要开战,那么提前搜集情报、制定作战计划、准备后勤补给等都很重要,但是此时的清王朝却在忙着另外两件大事,那就是庆祝皇帝的生日与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当时光绪帝召集了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藻等人赴军机处商量作战计划,但是未怎么讨论,便各自散去,准备晚上的生日宴会了。这一点在翁同龢的日记中可见一斑,翁同龢作为军机大臣,却对这种战争大事毫不上心,在日记上仅有寥寥几笔,但是他在日记中对于皇帝庆典的繁盛景象却描写得惟妙惟肖,这其中的强烈对比,让人感叹。
就这样,外部战争的紧迫性和内部环境的宽松性相交织,清王朝虽然主战,但是轻敌大意,事前没有计划与安排,怀着侥幸心理和惯性思维,不久之后清王朝将为自己的蠢笨无知而付出代价。
光绪皇帝极力要求战斗
二、李中堂只求自保,丁提督手足无措满朝上下已经决定开战,但是具体的战争计划还是要靠李鸿章与丁汝昌去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李鸿章一心只求保存自身实力,不愿开战;丁汝昌则表现得手足无措,蛇鼠两端。
当时光绪皇帝一心想要出战,要求北洋舰队游弋于日本舰队出没的地方,然后不惜一切代价与日本人决战。在其中,请流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将矛头直指李鸿章和丁汝昌等人,要求罢免李、丁,整军再战。他们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情报搜集与规划,仅仅是凭借自身的猜测和捕风捉影提出来的这些看法。
而李鸿章的想法则是海军是用来威慑的,不是用来开战的。他认为:
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李鸿章希望用海军来威慑日军,而不希望主动与日军开战,这一思想与主战派的思想相差甚大,因此李鸿章只得“钢丝上跳舞”,走一步是一步了。
相对于光绪皇帝的主战与李鸿章的威慑,丁汝昌就显得手足无措,无所事事。他既不想开战,但是对李鸿章的想法也没有把握和领悟,因此他的反应往往是被动的。
就这样,朝堂,李鸿章,丁汝昌三者之间无法达成一种共识,这也为黄海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此时,丁汝昌还是遵从李鸿章的战略方式,只威慑,不开战。丁汝昌多次在海上巡逻,但每一次都避开了日军舰队,随后因为“懦弱怯战”被人弹劾,一心主战的光绪皇帝下达谕旨警告丁汝昌:
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以遇敌船为诿卸地步。近日奏劾该提督怯弱规避、偷生纵寇者几于异口同声。若众论属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当其咎。着接奉此旨后,即日据实电复。
面对着皇帝的震怒和罢官的威胁,丁汝昌改变了李鸿章的“威慑”战略,开始主动出击游弋。然而就在丁汝昌第七次出海之时,他在黄海之上遇到了日本舰队,并且爆发了黄海大战。
丁汝昌的怯战最后会引发恶果
三、日本组织联合舰队,密谋制海权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此时的清政府后,我们再来谈一下日方的准备。
丰岛海战大大提升了日军的作战信心,随后为了应对与清政府更大的海上冲突,日本海军对联合舰队进行重新编制,将原来的三个编队调整为四个编队,序列如下:
本队:“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筑紫”,“扶桑”
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
第二游击队:“比睿”,“葛城”,“大和”,“武藏”,“高雄”,“赤城”
第三游击队:“天龙”,“大岛”,“摩耶”,“爱宕”,“鸟海”,“天城”
这样的调整,使得日本在面对北洋水师时,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机动优势和火力优势,以便于与北洋水师开战。
随后,大本营向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下达“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的命令。日海军也开始了在海上的巡弋,寻找北洋水师进行决战。
在日军的决战背后,还存在着对于制海权的索取。当时日军为了给远在朝鲜的军队补充物资,需要远跨海峡,在没有取得制海权之前,补给是非常困难且危险重重的。针对这种情况,日军便决定寻机进行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将北洋水师堵截在威海。
日本军舰
四、总结战争未打,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胜负了。
1、清朝弥漫着一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风气,仿佛已经未战先胜,没有进行过情报搜集,也没有制定作战计划,甚至都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盲目开战,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2、再看日本,在战前有精密的作战计划,有舰队的良好配合,有全国上下的同仇敌忾。“以有心算无心”,这才是日本真正取胜的原因。
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骄兵必败”,明明是老祖宗几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在大清这里已经全部忘记了,怀着骄傲自满心情的清军必败无疑。
不久之后的黄海海战,将完全证明这一点。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参考文献:马骏杰《重读北洋海军》,姜鸣《飘扬的龙旗》,大谷正《甲午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