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不必为之过度解读

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25年新当选的院士名单,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为新当选的30名外籍院士之一。屠呦呦是中国

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25年新当选的院士名单,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为新当选的30名外籍院士之一。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功效获得过拉斯克奖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完全由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后,中国人一下知道了有这样一位叫“屠呦呦”的科学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然不是中国的院士。进一步挖掘后发现,屠呦呦曾多次申报院士,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当选。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发过思考与争论。

拿到诺贝尔奖后屠呦呦没有继续申报院士,至今无缘中国的院士,没想到今天她能躺着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这自然会激起又一轮的争论。在此之前,施一公、颜宁申报中国的院士也曾有过失败的经历,后来他们当选美国的院士时也激发过热烈的讨论。

能够成为美国的院士却不能成为中国的院士,很多人就此攻击中国的院士制度,认为院士评选规则有重大问题;认为国内的院士评选过程中水很深。

院士增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倾向性。美国的院士头衔只是一项荣誉,并不能因此获取多少资源。美国的院士增选不需要候选人填表申报,只要自己的学术成就足够高,躺着就能成为院士。美国的院士评选对年龄也不会有限制。

中国的院士增选就不一样了。院士是学术大佬中的大佬,凭借院士头衔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正因此,院士增选时,不仅参选人要积极走动,参选人所在的单位更要积极行动,会组建专门的团队争取院士头衔。中国的院士增选对年龄也有一定的要求,超过了65岁想成为院士,需要面对更加苛刻的条件。

中国的院士制度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没有必要为屠呦呦的历次落选以及现在成为美国的院士过度解读。屠呦呦的年龄是一大制约因素,另外由于屠呦呦个人方面的一些不便透露的原因使得她在几次院士参选中折戟。美国的科技实力强于中国,并不意味着美国的院士评选规则优于中国的。能够成为美国的院士却不能成为中国的院士,也并不能说明中国的规则有问题。颜宁当选美国的院士时,国内也曾有过一片哗然,有人根据美国的院士评选规则分析过,颜宁能够成为美国的院士,很可能得益于她的导师施一公成为了美国的院士。

中美院士评选规则上的差异,你无从评判哪个更好哪个更劣。就像世界上的科学大奖,不同的大奖有不同的规则,能够获这个大奖未必能获另一个大奖。菲尔兹奖对获奖者的年龄有不超过40岁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会卡住一大批数学大师。但没有人能否认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顶级大奖,也没有几人对菲尔兹奖的评选规则进行过度解读,要求菲尔兹奖去修改规则。

院士只是一项学术荣誉。当太多的人给院士头衔赋予了额外的功能后,院士头衔就会变得功利化,就会出现争论。当院士头衔回归本原,当获得了院士头衔就好比获赠一捧鲜花、获取一片掌声时,就不会有人太在意院士的评选,也就自然不会出现谁谁谁能够拿诺贝尔奖却不是院士这样的争论。能拿诺贝尔奖却不是院士,这样的事情其实在美国也有。比如丁肇中,在美国出生时就是美国籍,在他1976年获诺贝尔奖时并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评论列表

巴比酱子
巴比酱子
2025-05-02 13:28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