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记者调查:“日薪5000元,急招‘霸总爹’!

“日薪 5000 元急招‘霸总爹’”“无需经验日赚 300 元”,社交平台上此类短剧群演招募信息总能精准击中人们的 “演

“日薪 5000 元急招‘霸总爹’”“无需经验日赚 300 元”,社交平台上此类短剧群演招募信息总能精准击中人们的 “演艺梦” 与 “兼职需求”。从渴望圆梦的银发族到想赚外快的年轻人,大量普通人被 “低门槛、高回报” 的标签吸引,却鲜少察觉这繁荣表象下涌动的行业暗潮。记者调查显示,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期待的市场,实则遍布收费陷阱、权益侵害等灰色操作,成为劳动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招募环节:层层套路的 “入门陷阱”

群演招募的 “坑” 往往从接触的第一步就已布设,各类巧立名目的操作让应聘者未进片场先受损失,其中三类骗局最为典型:

1. 高价培训的 “卖课套路”

“先培训再上岗” 是招募方最常用的敛财手段。湖北武汉的王伟在面试时,就遭遇面试官以 “素人需专业指导避免挨骂” 为由,推销 3980 元至 6980 元不等的短期培训课程。为增强迷惑性,招募方会刻意营造 “正规感”—— 展示与知名演员的合影、参观剪辑部等部门,让应聘者放松警惕。更隐蔽的套路则是 “签约保底”“演够退款”:陕西西安的何佳曾被 “800 元包半年 30 场戏,满场全额退款” 的条件吸引,交费后才发现剧组故意设计繁琐流程,让演员难以达标从而拒绝退款。这种模式下,招募只是幌子,售卖培训服务才是核心目的。

2. 小额收费的 “温水煮蛙”

针对警惕性较高的人群,招募方会将收费拆解为 “小额多次” 的形式,降低抵触心理。有的公司以 “服装道具费”“服务费” 为名,要求每月交纳 799 元连续三个月;有的则收取数百元 “建档费”“场地费”,承诺 “马上安排戏份”。更有中老年人出于圆梦心理主动付费,有群演透露,同剧组一位阿姨交了 380 元,最终只当了不露脸的背景板。这类收费因金额不大,即便应聘者察觉异常,也常因维权成本高而放弃追究。

3. 试镜环节的 “低俗诱导”

年轻女性应聘者还可能遭遇以 “试镜” 为名的骚扰陷阱。山东济南的宋觅曾被要求拍摄 “浅色吊带 + 超短裙” 的视频自我介绍,还需回答 “是否有文身” 等私密问题。浙江杭州的许婷则经历了更露骨的要求:从 “紧身衣短裤” 拍照,到 “扎马步露脚底” 姿势,最终被试探是否接受 “内衣裤拍摄尺度”,拒绝后还遭面试官指责 “不专业”。据横店群演透露,这类专门针对求职男女的性骚扰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二、片场实景:高强度低保障的生存困境

即便侥幸避开招募陷阱成功进组,群演面临的权益侵害仍接踵而至,超时工作、薪酬克扣、管理混乱成为行业常态。

1. 工时 “黑洞” 与薪酬 “缩水”

“约定 8 小时,实际干 12 小时” 是群演的普遍遭遇。江苏苏州的大学生陈雯参与短剧拍摄时,原定 12 点至 18 点半的工作,硬生生延长到深夜 12 点,虽有每小时 10 元的加班费,但扣除额外产生的住宿费后反而倒贴钱。更极端的案例中,甚至出现 “120 元干 20 小时,每天仅睡三四小时” 的情况。而薪酬标准本身就处于低位:据行业调研,群演日薪多为 80 至 150 元,时薪不足 15 元,背景板等基础角色甚至 100 元就能雇佣全天。

2. 管理混乱与维权无门

剧组对群演的管理往往缺乏规范,甚至存在侵权风险。陈雯曾被领队以 “统计人数” 为由收走身份证,抵达拍摄地后又被统一没收手机,美其名曰 “防止泄密”。薪酬发放更是随意,多采用群聊发红包的形式,发完即解散群聊,导致部分群演漏发薪酬后无处追索。这种混乱源于 “群头 - 剧组” 的松散对接模式:多数群演通过 “群头” 介绍入组,仅靠口头约定,无正式合同,出现问题后往往 “群头失联、剧组推诿”,最终只能忍气吞声。

3. 保障缺失与风险暗藏

群演群体几乎处于 “裸奔式” 工作状态。数据显示,83% 的群演未签订正式合同,仅 9% 购买意外险,工伤保险覆盖率为 0。拍摄中的物理伤害风险却真实存在,摔伤、碰撞、中暑是最常见的三类伤害,长期拍摄还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受伤,由于缺乏用工证明,群演也难以认定工伤并获得赔偿。

三、困局根源:行业生态与制度保障的双重缺失

群演权益受损的乱象,本质是短剧行业高速扩张与治理体系滞后的矛盾产物,其根源可归结为三大症结:

1. 用工关系界定模糊

短剧拍摄周期短、流动性强,68% 的群演属于过渡性工作,与剧组多为短期临时合作。这种 “零工经济” 模式下,除少数固定服务的群演外,绝大多数难以被认定为劳动关系,只能按劳务关系处理,失去了劳动法的兜底保护。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倩指出,这一属性模糊直接导致群演维权时 “师出无名”。

2. 责任主体层层缺位

群演招募往往经过 “制片方 - 劳务公司 - 群头” 多层转手,一旦发生纠纷,各方便开始 “踢皮球”。若招募由无资质的 “群头” 操作,剧组更会以 “无直接雇佣关系” 为由推卸责任。这种责任链条的断裂,让群演陷入 “投诉无门” 的困境。

3. 行业治理存在短板

当前短剧行业缺乏统一的用工标准,薪酬核算、工时限制、安全保障等均无明确规范。而群演群体自身也存在 “维权成本高、意愿低” 的问题:多数人薪酬仅数百元,若通过司法程序维权,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错失其他工作机会,因此 80% 以上的人会选择放弃追索。

四、破局之路:多方合力的规范之道

要让群演市场摆脱 “野蛮生长”,需从制度完善、行业自律、个体防范三方面形成合力:

1. 构建制度化保障体系

专家建议推行标准化合同与备案制度,由行业协会提供合同模板,明确工作时长、薪酬标准、责任主体等核心条款,并建立群演实名制备案机制。同时可借鉴广东经验,将群演纳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试点,填补保障空白。在责任认定上,应适用 “穿透责任” 原则,若剧组通过无资质 “群头” 招募,由制片公司承担用工主体责任,防止 “甩锅”。

2. 强化行业自律与监管

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将恶意欠薪、设局骗钱的剧组或公司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其项目申报资格。影视产业集中的横店、象山等地,可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机构,针对行业快节奏特点提供 “快速调处” 服务,破解传统司法程序 “水土不服” 的问题。平台方也需履行审核义务,清理虚假招募信息,阻断骗局传播渠道。

3. 提升个体风险防范意识

应聘者需牢记 “三不原则”:不向招募方缴纳任何 “培训费”“建档费” 等名义的费用,正规剧组不会要求求职者付费;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避免陷入信息泄露风险;遭遇低俗试镜要求或侵权行为时,及时保留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第一时间向劳动部门或警方求助。

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不应以牺牲基层从业者权益为代价。当 “群演” 从 “被遗忘的群体” 变为 “被保障的对象”,当招募信息的 “光鲜” 不再靠谎言堆砌,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