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有人视工作为乐趣,有人视工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之所以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感觉,除了跟工作本身有关,还跟自己的心情有关。
工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的状态。当一个人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时,即便是繁琐的事务也能在指尖流转出韵律;而若心怀抵触,再富有创造性的任务也会变成沉重的枷锁。心理学家发现,决定工作体验的关键往往不在于客观条件,而在于如何构建与工作的关系。
那些在工作中找到价值感的人,通常都掌握着微妙的平衡艺术。他们会把庞大的项目分解成可触及的小目标,每个阶段性成果都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就像园丁观察植物生长,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鼓励,让成就感如同晨露般滋养每一天的奋斗。这种正向循环一旦建立,工作场所就会变成自我实现的舞台。
现代职场更需要培养"心流"的能力。当人们全神贯注于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挑战时,时间感会自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浑然忘我的专注。这种状态下的工作者,就像冲浪者驾驭浪花,既保持着对职业要求的精准把控,又享受着过程本身的韵律之美。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持续调整工作难度与个人技能的配比,让每个任务都成为恰到好处的成长阶梯。
其实,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重新定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职业生态"的视角看待工作,就像打理花园般既付出劳动又收获美景。当学会在工作中播种热情、浇灌耐心、修剪压力时,这片职业园地终将回报以意想不到的丰饶。
02
明朝诗人戚继光面对繁忙的工作,写下了一首《马上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工作的态度!
戚继光的一生,正如诗中所写,是铁马冰河的壮烈画卷。这位抗倭名将的铠甲上,既沾着江南的杏花春雨,又凝着塞北的朔雪寒霜。当战马嘶鸣着踏碎钱塘江畔的朝露时,他手中的长枪正挑破倭寇的狼烟;当旌旗卷过蓟州长城的残阳时,他的剑锋又映照着鞑靼骑兵溃散的尘沙。
在那些"横戈马上行"的日夜里,时间被压缩成沙漏里的细沙。春日的繁花来不及看,便化作秋日边关的枯草;除夕的屠苏酒尚温在喉,转眼又是中秋月下的金柝声声。但这位将军的铠甲从不曾真正卸下,他的枕戈待旦里,藏着比《孙子兵法》更深刻的智慧——那是用马蹄丈量国土的忠诚,是用伤口计算光阴的赤忱。
最动人的莫过于"江花边草笑平生"的从容。当文人墨客在亭台楼阁间伤春悲秋时,这位将军却从血与火的缝隙里,看见了生命的诗意。钱塘江的浪花是他铠甲的反光,燕山山脉的野草是他战袍的流苏。他把最凌厉的岁月,过成了最磅礴的抒情诗。
03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他率领的"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和独创的"鸳鸯阵"闻名于世。这支由矿工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在浙江沿海屡次重创倭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在台州之战中,戚继光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将倭寇引入预设的伏击圈。当倭寇挥舞着武士刀冲锋时,戚家军士兵迅速变换阵型,长牌手在前掩护,狼筅手从侧翼突袭,长枪手伺机突刺。这种协同作战的方式,让擅长单打独斗的倭寇完全无法适应。
戚继光特别重视火器的运用。他改良了传统的火铳,研制出可连续发射的"迅雷铳",并在战船上配置了佛郎机炮。1561年的宁海之战中,戚家军以火器配合水师,一举击沉倭船三十余艘,彻底扭转了东南沿海的局势。
除了军事才能,戚继光还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深知要根除倭患,必须整顿海防体系。于是上书朝廷,建议修筑沿海卫所,建立烽堠预警系统。这些措施后来被汇编成《纪效新书》,成为明代海防的经典教材。
晚年时,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主持北方防务。他将南方抗倭的经验运用到长城防御中,改良城墙结构,训练边军使用火器,使鞑靼骑兵再难轻易南下。这位文武双全的将领,用毕生心血守护着大明疆土,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只可惜明末没有保留他的策略!
04
戚继光这首《马上作》忙里偷闲所作的诗,道尽休闲,人生从容云淡风轻面对有几多乐趣。
戚继光在铁马冰河的戎马生涯中,竟能吟出"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悠然之句,这种刚柔并济的生命姿态,恰似他改良的狼筅——刚硬的竹枝顶端缀着柔软的枝桠。当翻开《纪效新书》,会发现这位军事家记录的不仅是阵法操典,更有"士卒闲暇时当教以种树"的生活智慧。
明代文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戚将军驻防蓟州时,常在演武场边辟出菜畦。秋日校阅,铁甲与金菊相映成趣;冬夜巡营,剑穗沾着新酿的酒香。这种将杀伐气融入生活美的能力,令人想起他改造的虎蹲炮——沉重的炮管上镌着缠枝莲纹,暴烈与优雅达成微妙平衡。
钱谦益《列朝诗集》收录的一则轶事尤为动人:某年端阳,倭寇突袭,戚继光正在教士兵包粽子。他从容系紧战袍腰带,顺手将粽叶缠在腕甲上作标记。战后清点伤亡,炊事班的灶台还飘着箬叶清香。这种把战争纳入生活节律的智慧,恰似其发明的鸳鸯阵——十二人作战单元能瞬间化为三组消闲的棋局。
现代心理学称这种特质为"心流",古人谓之"游于艺"。戚继光在《止止堂集》里写道:"操戈时念念在镝,释甲时息息皆诗。"这种随时切换而不紊乱的心境,比他的车营战术更值得今人揣摩。
当凝视故宫藏的那把他亲手锻造的宝剑,会发现剑格处特意铸出放拇指的凹槽——最凌厉的兵器,终究要契合手掌温柔的曲线。
05
人生从容,云淡风轻,面对有几多乐趣。这种境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岁月沉淀后的智慧结晶。它像一泓秋水,不起波澜却映照万物;似一缕清风,不疾不徐却沁人心脾。
从容之人懂得在喧嚣中寻一处静谧。他们不会为琐事所扰,也不会被虚名所累。明代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份深情,正是从容生活的底蕴。他们或莳花弄草,或品茗读书,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意趣。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苏轼把酒问青天,生活的诗意往往藏在最平淡的细节里。
云淡风轻的态度更是一种处世哲学。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面对得失,他们能保持平常心;遭遇变故,亦能处变不惊。清代郑板桥"难得糊涂"四个字,道破了多少人生玄机。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更超脱的眼光看待世事纷扰,在混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
这种从容最终会转化为生命的厚度。就像陈年老酒,越久越醇;似百年古树,愈老愈坚。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描写的那份闲适,丰子恺笔下那份童真,都是岁月打磨出的珍珠。当一个人能够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他便真正触摸到了生命的质感,体会到了存在的喜悦。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