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8年紧盯一口井,大港油田从95%含水率里挤出千万吨油

大港油田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作为全国唯一实施连续监测方案的井区,自1997年6月15日至今,持续对地下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进

大港油田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作为全国唯一实施连续监测方案的井区,自1997年6月15日至今,持续对地下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进行动态追踪,积累了长达28年的珍贵数据。

这些数据构建了我国最完整的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动态数据库。科研人员通过这些数据,成功揭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指导老油田效益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坚实依据。

羊三木油田通过长达28年的连续监测,在综合含水率超95%的开发困境中开辟出效益增油新路径,为国内同类老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样板。

01 全球罕见监测体系,28年积淀珍贵数据

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95年,该区块综合含水率就已高达95%,呈现出“未老先衰”的态势。

但当时油田采出程度仅26%左右,说明大量原油仍深藏地下,只是分布更加隐蔽。

面对这一挑战,科研人员没有盲目增加新井或措施井,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动态追踪、精准定位”解决方案。

1995年,他们启用俄罗斯玻璃钢套管技术,建立了羊监1和羊监2两口专用监测井。

这两口井不承担生产任务,专用于捕捉不同开采阶段的特征变化,完整留存地下储层含油饱和度的波动数据。玻璃钢套管不仅抗腐蚀,还能实现无磁干扰,从根本上保障了数据的长期精准性和稳定性。

28年来,这两口“兄弟井”的监测范围覆盖馆陶组3个含油单砂体,完整记录了从水驱、化学驱到后续水驱的完整开发周期。

02 数据挖掘与规律发现,锁定剩余油富集区

科研人员采用列表法和作图法,对28年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他们引入时间变量,划分不同开发阶段,构建出纵向上分层段、平面上分区域的剩余油饱和度四维立体模型。

研究发现,羊三木油田存在最多的是上细下粗的正韵律储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优先采出的是孔隙度和渗透率更高的底部区域的油,而不易采出的油大多藏在河床表层。

这一发现让科研人员把目光从15-25米厚的主力层段,精准聚焦到1-4米厚的潜力层段,成功锁定了剩余油富集区,避免了在全储层海量数据中盲目探索。

数据分析还揭示,在碱/聚二元驱实施期间,油层中含油饱和度大幅下降。这证明适配的三次采油技术能够有效开采那些常规手段难以动用的原油。

科研人员更是总结出不同储层类型的含油饱和度计算公式,只需输入采出程度这一动态参数,即可实时获取最新含油饱和度数值,快速锁定潜力储层。

03 从数据到产量,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基于监测数据指导,羊三木油田在馆陶二剩余油富集区精准部署了16口新井。这些新井采用差异化开发策略:常规井组成“渔网”,均匀地“打捞”油藏里的油;水平井则精准挖潜砂体顶部剩余油。

截至目前,16口井最高日产量达48吨,综合含水率降低6.3个百分点。老井挖潜同样成果显著。针对高含水井,科研人员实施堵水、补孔等“微创手术”。

羊新14-16井是一口投产30多年的老井,原本日产量不足1吨,含水率高达98%。通过分析周边油井饱和度变化,科研人员确定剩余油集中在未充分开采的小层,实施补孔措施后,日产量显著增加,含水率降至89%。

同类措施已实施20井次,累计增油超7000吨。

这些成果还在向更大范围推广。科研人员将羊三木油田剩余油富集模式应用于第六采油厂老井封层复射工作中,成功率超过85%,使其平均含水率降低6个百分点。

羊三木油田28年的持续监测研究,为我国高含水老油田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发经验。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羊三断块已部署9注16采的正五点法井网,全面实施三次采油。

先导试验区中心井组采收率已突破54%。方案整体实施后,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0.8个百分点,延长稳产期10年以上,相当于在羊三木油田再“挤出”一个中型油藏的原油储量。

这项历时28年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特高含水期油藏变化规律,更探索出了老油田效益开发的新路径,为国内同类油田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