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不乡镇,乡镇不异地”。
这一句话是无数过来人用辛酸经历凝结的忠告,背后折射的是异地基层公务员在生存现实与发展困境间的挣扎,皆是血泪。
为什么是这样子?下面直接说出原因。
一是平台低、天花板明显。
乡镇公务员职级晋升空间有限,多数人一生科员,调至县城或上级部门的机会少。
一部分乡镇甚至限制在职公务员报考其他岗位,导致“一考定终身”“入职即巅峰”。
二是工作内容重复性强,能力难提升。
乡镇工作大多是没有什么含金量,很多人都是一年工作经验,因为其他都是重复。
有些人在乡镇扫了五年地、倒了六年茶、打印了七年文件、说了一辈子“收到”。
事务琐碎并非其他公务从事的主要工作。
不管是谁?
长期从事此类工作,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与城市岗位的多元挑战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裙带关系与本地化壁垒。
乡镇公务员队伍中本地人占比高,亲属关系网复杂,外地人易被边缘化,甚至被用来顶雷,缺乏人脉资源者难获机会。
没有晋升之路的人,眼中的光还有多少?
四是收入待遇与城市差距显著。
乡镇公务员薪资普遍低于县市同级,且绩效、补贴较少,尤其是奖金差距非常大。
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存在“财政拖欠”现象。
五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落后。
医疗教育资源匮乏没有办法,但还有负责人利用这些资源,壮大自己腰包。
自己苦点没关系,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也跟着苦。
六是异地分居与家庭责任失衡。
异地乡镇公务员面临夫妻分居、赡养老人困难等问题,婚姻稳定性受冲击。
遇到好点领导还好,偶尔会回照顾一下。
但一般都只能遇到一般的领导。
七是语言与习俗冲突。
有些地方的方言堪称一门外语,没有天赋是很难学会的,尤其在南方或偏远山区。
外地人需长时间适应,甚至被群众排斥。
八是基层工作环境复杂。
乡镇需应对上级检查、群众矛盾等多重压力,履行职责时易成夹心层,恐怕背锅。
九是身份标签与心理落差。
村支书看不上,科局的也可以呼来唤去。
长期缺乏职业荣誉感,易产生心理失衡。
尽管近年部分乡镇推进“五小工程”,但是整体生活质量仍与城市存在显著差距。
小食堂、小宿舍、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试问除了宿舍,其他真的都有?
尤其是食堂都是外包的,吃饭也得掏钱。
此外,乡镇社交圈固化,年轻干部难以融入本地生活,周末常陷入“宿舍—食堂”两点一线的孤独循环,需要时间磨平棱角。
乡镇和异地的双重困境,部分人入职半年即萌生退意,之后需要“天人交战”。
乡镇“编制”,让多少人让渡多少人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