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91 年,长安城里一间漏风的屋子,司马迁攥着磨秃的毛笔盯着竹简。他要写的《项羽本纪》,让身边帮忙抄录的弟子都犯了嘀咕:“先生,项羽没当过皇帝啊,顶多是个‘西楚霸王’,怎么能跟秦始皇、汉高祖并列进‘本纪’?要是被朝廷知道,会不会说您乱了规矩?”
司马迁没抬头,只是轻轻敲了敲竹简上 “项羽” 两个字。其实弟子的疑问,后世两千年里吵个没完 —— 有人说他 “离经叛道”,有人夸他 “眼光独到”。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司马迁为啥非要给项羽写 “本纪”?
1. 先搞懂:《史记》的 “本纪”,真不是只给皇帝写的?很多人都以为,“本纪” 就是给皇帝立的传,毕竟秦始皇有《秦始皇本纪》,刘邦有《高祖本纪》,看起来像是 “皇帝专属栏目”。但要是真这么想,就漏了司马迁的小心思 —— 他写《史记》,从来不是按 “户口本上的身份” 排座次,而是看 “实际上谁在管事”。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吕太后本纪》。吕雉既没称帝,也没改国号,只是刘邦的老婆、汉惠帝的妈。可汉惠帝在位时,权力全在吕后手里;惠帝死后,吕后更是直接临朝称制,分封诸吕,整个汉朝的事儿都她说了算。司马迁就觉得:“既然她实际掌权,那就得进本纪。”
所以咱们得先打破一个常识:《史记》里的 “本纪”,核心是 “记录天下共主、实际掌控国家大权的人”,不是看有没有 “皇帝” 这个头衔。项羽没称帝,但他有没有过 “天下共主” 的实力?答案是肯定的。
2. 项羽凭啥?秦亡后他才是真正的 “话事人”咱们倒回秦朝刚灭亡的时候。公元前 207 年,项羽在巨鹿之战里破釜沉舟,把秦军主力揍得稀里哗啦,这时候全天下的反秦势力,谁不怵他?后来他进了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然后干了件关键的事 —— 分封十八路诸侯。
刘邦当时也在里面,被项羽封成了 “汉王”,打发到偏远的蜀地;其他像魏王豹、韩王成这些,也都是项羽一句话定的名分。《项羽本纪》里写得很明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意思就是,当时所有诸侯的地盘、爵位,都是项羽说了算,他虽然叫 “霸王”,但实际权力比皇帝还大 —— 毕竟皇帝还得跟大臣商量,项羽说封谁就封谁,说打谁就打谁。
你想啊,要是司马迁只看 “有没有称帝”,那秦亡后到刘邦称帝前,这几年天下是谁在管?总不能空着吧?项羽虽然只当了四年霸王,但这四年里,他就是实际的 “天下共主”,不给他人写本纪,这段历史就没法说清楚。
3. 司马迁的 “私心”:他写史,是为了 “论功”,不是 “论地位”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给汉朝歌功颂德,他在《太史公自序》里说自己的目标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简单说,就是想写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给后人一个公道的评价。
在司马迁眼里,项羽的功劳太大了。秦朝那么强,谁能把它推翻?项羽是关键人物。他评价项羽:“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意思是,从近古到现在,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人。虽然项羽最后败了,在乌江自刎,但司马迁觉得,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抹掉他灭秦的功劳,还有他那种 “宁折不弯” 的英雄气。
反观当时的汉朝官方,肯定更想突出刘邦的 “正统性”,把项羽写成 “乱臣贼子”。但司马迁偏不,他敢把项羽放进本纪,其实是在说:历史评价,不该只看 “谁最后赢了”,更该看 “谁真正改变了时代”。这种不迎合权贵、只忠于历史的劲儿,才是《史记》能成为 “史家之绝唱” 的原因。
4. 后世吵了两千年:有人骂他 “错了”,有人夸他 “对极了”司马迁这么写,后世可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比如东汉的班固写《汉书》,就把项羽挪到了 “列传” 里,还批评司马迁 “是非颇谬于圣人”—— 意思是司马迁的对错观跟儒家圣人不一样,乱了规矩。班固觉得,只有正统的皇帝才能进本纪,项羽是 “失败者”,没资格。
但也有人特别佩服司马迁。比如北宋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虽然没给项羽立本纪,但把项羽的事迹放在了 “汉纪” 之前,还详细写了他分封诸侯、与刘邦争霸的过程,其实就是认可了项羽在秦亡汉兴之间的关键作用。到了近代,梁启超更是直接夸司马迁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他敢打破常规,才写出了真正的历史。
其实吵来吵去,本质上是两种历史观的碰撞:一种是 “按地位论英雄”,只认皇帝、正统;另一种是 “按实力论贡献”,看谁真的影响了时代。司马迁显然是后者。
现在看项羽:失败的英雄,为啥比成功的皇帝还让人记得牢?咱们现在聊起楚汉争霸,最先想到的是谁?很多人会说项羽 —— 霸王别姬的深情,乌江自刎的悲壮,甚至他那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比刘邦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 还让人印象深刻。
这其实跟司马迁的写法有很大关系。如果当初司马迁把项羽塞进列传,一笔带过他的失败,那项羽可能早就被人忘了。但司马迁给了他本纪的位置,把他的优点、缺点都写得明明白白:他勇猛,但也刚愎自用;他重情义,但也残暴;他是英雄,也是失败者。
这种 “不唯成败论英雄” 的视角,放到现在也特别有意义。咱们现在看一个人,不也不是只看他有没有赚大钱、当大官吗?比如有人一辈子没出名,但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人创业失败了,但给后来者留下了经验。这些人,不也像项羽一样,虽然没 “成功”,但值得被记住吗?
其实想想,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懂这个道理了。他给项羽写本纪,不只是给一个历史人物正名,更是在告诉我们:历史不是成功者的家谱,而是所有人的故事 —— 不管你是皇帝还是霸王,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你真正活过、奋斗过、影响过这个时代,就该被记住。
要是你站在司马迁的位置上,面对项羽这样一个 “没称帝却掌过权、没赢到最后却光芒万丈” 的人,你会给他写本纪吗?或者你觉得历史上还有谁,明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大人物”,却该有个专属的 “本纪”?评论区跟大伙儿聊聊呗~要是觉得说得有道理,也别忘了多看看《史记》,里面藏着的历史智慧,可比咱们想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