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华裔曾有2人染指!2025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三位科学家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10月8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化学家北川进、澳大利亚化学家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化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10月8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化学家北川进、澳大利亚化学家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化学家奥马尔·M·亚吉,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领域的发展”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这一奖项不仅彰显了材料化学对人类未来的深远意义,更延续了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科技创新的百年传统。

诺贝尔化学奖的设立源于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1895年,诺贝尔在巴黎签署最后遗嘱,将其94%的遗产(约3100万瑞典克朗)设立基金,用于表彰“在前一年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化学与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共同成为五大初始奖项。

1901年,荷兰化学家雅可比·亨里克斯·范特霍夫因在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领域的突破,成为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截至2024年,该奖项已颁发116次,共有197人次获奖,其中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两次斩获该奖项的科学家,分别因测定胰岛素氨基酸序列(1958年)和发明DNA测序方法(1980年)获奖。

百余年来,众多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成果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关键节点。1918年,弗里茨·哈伯因发明合成氨技术获奖,这项被称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成果彻底改变了全球农业格局;1953年,莱纳斯·鲍林因阐释化学键本质斩获奖项,其研究为现代化学奠定基础。

1965年,“现代有机合成之父”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因在复杂有机分子合成领域的贡献获奖,他曾创下111次提名的纪录。

进入21世纪,2002年得主田中耕一以学士学位的背景,凭借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技术获奖,成为科学突破无学历边界的典范;2020年,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与珍妮弗·道德纳因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获奖,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新赛道。

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上,华裔科学家的身影虽不密集却闪耀夺目。1957年,李远哲因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贡献获奖,他开发的交叉分子束技术为揭示化学反应本质提供了全新手段。

1986年,李远哲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其成果至今仍影响着化学动力学领域的发展。

此外,钱永健作为华裔科学家的代表,于2008年因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获奖,这项技术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灯塔工具”,广泛应用于细胞活动追踪和疾病诊断等领域。这些华裔科学家的成就不仅展现了东方智慧在化学领域的力量,也为全球华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标杆。

2025年获奖的三位科学家,通过接力探索构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研究体系。澳大利亚化学家理查德·罗布森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1937年出生的他于1966年获墨尔本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现任墨尔本大学化学系名誉教授。

1989年,他率先提出MOFs的晶体工程设计理念,将带正电荷的铜离子与四臂分子结合,构建出结构规整的晶体材料,其拓扑网络结构设计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初期材料存在稳定性不足的缺陷。这位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曾获1997年Burrows奖、2008年Craig奖章等诸多荣誉。

日本化学家北川进进一步推动了MOF材料的实用化进程。1951年出生的他1979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京都大学国际高等教育院杰出教授、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在1992至2003年间,他证实气体可在MOF构筑体中自由穿透,并首次预言MOF材料的柔性特性,为其在气体存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北川进长期深耕配位空间化学,在多孔配位聚合物的气体吸附性质研究中成果卓著,曾获2009年日本化学会奖、2010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

约旦裔美国化学家奥马尔·M·亚吉则为MOF材料注入了稳定性与功能性。1965年出生的他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创建了“网状化学”这一全新化学分支。

他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合成出稳定性极高的MOF材料,并展示了通过理性设计调控材料功能的可能性,使MOF从实验室概念走向实际应用。作为MOF与共价有机框架(COF)的双重开拓者,他的研究让定制化材料设计成为现实。

三位科学家共同开创的MOF材料,被形象地称为“分子级海绵”,其核心优势在于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可定制的孔道结构——1克MOF材料的表面积最高可超过一个足球场,通过调整金属离子与有机连接剂的组合,可精准调控孔洞大小与化学环境。

当前,基于他们的研究已衍生出数万种MOF材料,在环境治理、能源存储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既能从水中分离全氟化合物、降解药物残留,也能捕获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危机,甚至可从沙漠空气中提取淡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如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所言,金属有机框架“为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诺贝尔的遗嘱到MOF材料的突破,诺贝尔化学奖始终紧扣“为人类谋福祉”的核心使命。2025年的奖项不仅是对三位科学家个人成就的认可,更预示着材料科学在解决全球重大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在百年科学传承中,这样的创新突破正不断书写着化学改变世界的新篇章。

评论列表

丹尼斯
丹尼斯 4
2025-10-09 00:27
政治化的诺贝尔就是个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