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的草原,不像江南草场那般葱郁得晃眼,而是带着塞北特有的 “疏朗”—— 芨芨草顺着坡地长成半人高的丛,沙棘树扎根在沟壑边,叶子上还沾着晨露凝结的小水珠。每天天刚亮,牧人的鞭声会准时在草原上响起,羊群踩着露水出发,老羊在前头带路,小羊羔跟在队伍末尾,蹄子踩过草地,惊起几只蹦跳的蚂蚱。
右玉的羊,是 “跟着季节吃” 的。开春时,沙打旺刚冒出紫褐色的芽,羊会凑到跟前啃食,连带着草叶间的蒲公英一起嚼;入夏后,苜蓿长得肥厚,叶片上裹着一层细绒毛,羊吃了满口生津;到了秋天,沙棘叶开始泛黄,带着淡淡的涩味,羊却爱啃,偶尔还会叼起几颗掉落的沙棘果,酸甜味混着草料香,悄悄渗进肉质里。牧人说,“咱这羊,吃的是‘四季草’,肉里才藏着草原的劲儿”。
当地做羊肉,有个独有的 “讲究”—— 炖肉必用草原上的 “硬柴火”。在农家小院的灶台前,劈好的沙棘木柴塞进灶膛,火苗 “噼啪” 舔着锅底,锅里的羊肉块随着沸水轻轻翻滚。炖到一半时,主妇会从窗台上拿起一个陶碗,舀一勺自家腌的酸白菜汁倒进锅里,“去腻,还能把肉香吊出来”。不用盖严锅盖,让蒸汽慢慢散开,院子里飘着的,是柴火香混着肉香的味道,路过的人闻到,总会忍不住多望几眼。
除了清炖,右玉人还爱做 “石板烤羊肉”。选草原上捡来的青石板,洗干净后架在炭火上烤得发烫,把切好的羊肉片铺在上面,不用刷太多油,只撒一点盐和晒干的沙棘粉。石板的温度把羊肉的汁水锁住,边缘烤得微微焦脆,沙棘粉的酸香渗进肉里,咬一口,外焦里嫩,没有一点膻味,只有肉本身的鲜和淡淡的果香。坐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就着刚烤好的羊肉,看远处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风里都带着满足的味道。
在右玉,吃羊肉从来不是 “单点”。秋冬时节,农家会支起大铁锅,煮上整只羊,旁边摆着刚蒸好的莜面窝窝,用筷子夹起羊肉,蘸一点用草原野葱做的酱料,再就着莜面吃,扎实又暖心;开春时,人们爱把羊肉切成丁,和沙棘果、土豆一起焖,酸甜的沙棘果中和了肉的厚重,配着小米粥,清爽又解腻。外地来的游客,总爱跟着牧人体验一天 “放羊生活”,傍晚围着灶台等一锅炖羊肉,尝过之后总说:“这味道,带着右玉草原的劲儿,别处吃不到。”
右玉羊肉的鲜香,不是靠复杂调料堆出来的,而是藏在羊儿啃过的每一种草料里,藏在牧人添柴的灶火里,藏在当地人过日子的实在里。它不像别的地方的羊肉那样 “张扬”,却带着塞北大地独有的质朴和鲜活,只要尝过一口,就会记住 —— 这是属于晋北草原的味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