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韩国总统之前,李在明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非常明确,主张韩国既和中国友好合作,也和台湾地区保持经贸上的往来。一句话总结就是不干涉,管好韩国自己就好了。
但是在真正当上总统后,李在明却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了。
(李在明)
从李在明执政这几个月的表现可以看出,其在外交领域想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所以对于类似台海问题这样敏感的议题,他能避开就尽量避开了。
但是站在中方的角度来看,台湾问题涉及的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更是中韩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尹锡悦时期,其将台湾问题和所谓“国际安全”挂钩,还支持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这一立场导致中韩关系陷入低谷。
所以未来中韩关系要想得到改善和进一步发展,韩国方面就首先要明确其自身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不仅要在口头上重申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更要在行动上杜绝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
而恰好不久后APEC峰会的召开,就给中方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将台海问题推上台面,要求韩国政府给中方一个明确的回复。
日前,台当局突然表示,将派人参加十月底在韩国庆州举行的APEC峰会。这其实已经不是台当局第一次这么做了,其核心意图就是要在一中原则框架下寻求政治突破。通过APEC这一多边平台,制造所谓“国际空间”的假象,并试图服务于其“台独”意识形态。
对于台当局的这一做法,国台办也迅速做出回应,称我们的立场一贯是明确的,台湾地区相关人员参会,必须符合一中原则和APEC谅解备忘录的有关规定。
国台办的这番话,不仅仅是说给台当局听的,更是说给主办方韩国听的。接下来韩国方面如何安排,将关系到韩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韩国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峰会)
正如国台办所说,在APEC框架之下,中国台湾地区参加活动是有明确规定的。
首先就是必须长期遵循一中原则,在这一国际共识下,台湾地区只能以“中国台北”的经济体名义参加,且代表层级和活动形式需要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不得出现任何官方或政治象征。
同时,主办国也需要注意,所有的APEC文件、会议议程以及官方场合也都必须使用“中国台北”来称呼台湾地区,避免出现政治敏感词汇。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台湾地区代表也绝不能出席。
这几年来,主办APEC峰会的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都比较好。
2017年越南APEC峰会前,台当局曾试图以所谓“中华台北”的名义进行宣传,但遭到了越南主办方的制止,并且越方还禁止其悬挂任何具有政治象征的旗帜和标识;
2021年新西兰APEC峰会以线上形式举行,但主办方提出明确要求,参会的台湾地区代表必须遵循非政治化原则,在发言中不得提及敏感议题。之后台湾地区代表试图在发言中呼吁支持台湾地区加入CPTPP,但主办方并未将相关内容纳入正式成果文件;
2023年的旧金山峰会期间,台湾地区代表也只能参加部长级以下的会议,在合影、发言等环节中也得遵循“静默处理”的规则。
所以韩国这次作为今年APEC系列会议的主办国,有责任和义务确保所有活动都在此框架下进行。
(中韩经济联系紧密)
对于李在明政府来说,其需要认识到的是,台湾问题的敏感性,是远超其战略平衡的想象空间的,一味坚持模糊立场,只会让韩国陷入既丢市场又失信任的双重困境中。
首先,韩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就远超其战略平衡的想象空间。数据显示,去年中韩贸易额超360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韩国对华出口的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占其全球出口总额的近30%。这种深度依赖,决定韩国难以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
历史上,“萨德事件”已为韩国敲响警钟。而当前,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升级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若韩国因政治问题失去中国市场,其经济竞争力将面临长期削弱。
其次,政治互信是中韩关系发展的基石,而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将是检验这一互信的试金石。若因处理不当而导致信任流失,必定会影响中韩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此外,在朝鲜半岛问题、区域安全合作等议题上,中韩的协调也依赖于基本的政治互信。一旦这种互信破裂,韩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回旋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总之,唯有回归建交初心,以实际行动维护一个中国原则,韩国才能在中美博弈中找到真正的战略自主,实现中韩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