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了留住人,民办高校教师,也给编制了!但这个编制,和我们认识中的编制,有点不一样

给的编制,更多是“编制随岗位”而不是“编制随人”。我们认知中的编制,就算岗位撤了,只要你是编制人,无论如何都会找另外一个

给的编制,更多是“编制随岗位”而不是“编制随人”。

我们认知中的编制,就算岗位撤了,只要你是编制人,无论如何都会找另外一个岗位匹配你。

但文中民办高校给的编制,如果岗位撤了,编制就没有了。这样的编制更多的是一种基本工资兜底保障,而不是能吃一辈子的铁饭碗保障。

以前一提到 “教师编制”,大家默认是公办学校的 “专属福利”—— 民办高校哪怕薪资给得高,也总因为 “没编制、不稳定” 留不住好老师。

可最近各地民办高校的招聘公告里,却藏着一个大变化:广西贵港的民办高校拿出 45 个专项编制招高层次人才,浙江树人学院招辅导员给事业单位编制,宁波财经、潍坊科技这些民办校也跟着放出 “事业编岗位”。

民办高校教师也能 “入编”,这不是噱头,而是政府和民办校联手破解 “师资难题” 的新动作,背后藏着民办教育发展的新逻辑。

一、先看真案例:这些民办高校,已经能给编制了

别以为 “民办有编制” 是遥远的事,最近两年,多所民办高校已经在招聘中明确标注 “事业编制”,覆盖高层次教师、辅导员等岗位。

广西贵港市教育局今年发布的公告里,为了筹建中的 “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民办),专门拿出 45 个 “人才专项编制”,引进的教师按 “市公办学校在编教师” 管理,待遇和公办老师一样。

浙江树人学院是全国首批民办本科高校,今年 8 月招 13 名专职辅导员,明确说 “受聘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享受浙江省事业单位的所有福利。

宁波财经学院更直接,2025 年招聘的 40 多名专任教师,全是事业编岗位;潍坊科技学院则针对 B 类博士及以上人才,承诺 “列事业编制”,用编制吸引高层次人才。

这些民办校能给编制,不是 “自己造的编制”,而是有个共同点 —— 都是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

比如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是市政府支持的非营利校,办学结余全投入教育;浙江树人学院由省教育厅主管,不追求办学收益;宁波财经学院更是被定为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只有这类不赚钱、专注教育的民办校,才能拿到政府划拨的编制名额。

二、编制从哪儿来?政府拿出 “专项名额”,帮民办抢人才

很多人好奇:民办高校又不是公办单位,编制从哪儿来?

答案是 “政府主动划拨”—— 为了帮民办校吸引优秀人才,各地推出了专门的编制政策,比如 “专项周转池”“报备员额”,把原本只给公办的编制,分给了符合条件的民办校。

河南信阳就搞了 “专项人才编制周转池”,专门拿出一部分编制,给当地两所民办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了民办校 “留不住博士、副高” 的难题。

山东日照更直接,建立 “特需人才周转事业编制专户”,企业、民办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急需人才时,都能申请这些编制,相当于政府给民办校 “开绿灯”。

福建泉州则推出 “报备员额管理”,把 7 所民办高校纳入试点,其中 4 所本科民办校,对博士学历且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 “报备员额”—— 虽然名字不是 “传统编制”,但待遇和事业编完全一样,只是名额由政府核定,动态管理。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政府意识到 “民办教育需要好师资”。以前民办校因为没编制,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导致教学质量跟不上公办;现在政府拿出编制,相当于给民办校 “背书”,让优秀教师愿意来,也能留住,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三、注意!民办的编制,和公办的不一样

不过要提醒大家:民办高校的编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铁饭碗”,而是 “在岗不在人” 的动态管理,这点和公办编制有明显区别。

比如福建泉州的 “报备员额”,政府会根据民办校的规模、专业需求,核定员额数量,原则上不超过该校专任教师的 10%—— 不是所有老师都有,只给高层次或急需人才。

而且 “员额跟岗位走”,你在这个岗位上,就享受编制待遇;如果岗位没了,或者考核没通过,员额也会收回,不能像公办编制那样 “终身拥有”。

浙江树人学院的编制也是 “报备员额管理”,虽然纳入事业单位体系,但续聘要看考核结果,不是 “一入编就万事大吉”。

但好处是 “待遇完全对标公办”。

不管是工资、社保、公积金,还是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民办有编制的教师,和公办在编教师没区别。

比如广西贵港的民办校编制,明确按 “公办在编教师” 管理,评优评先、职称晋升都一样;潍坊科技学院的博士编制,科研经费支持、住房补贴等,也和公办校同级别人才待遇一致。

这种 “待遇有保障,考核看能力” 的模式,对教师和学校都是双赢:教师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 “不稳定”,学校也能通过考核筛选优秀人才,避免 “占编不干活” 的情况。

四、为啥民办突然要给编制?以前留不住人,现在要抢人才

民办高校以前很少提 “编制”,现在主动给,核心原因是 “留不住好老师”。

以前民办校的师资困境很明显:一方面,高层次人才(比如博士、副高以上)更愿意去公办校,因为有编制、福利稳定,民办校哪怕给高薪,也难吸引;另一方面,普通教师因为没编制,觉得 “没安全感”,一旦有公办校机会,就会跳槽,导致师资流动性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而现在,民办教育要发展,必须靠好师资。

随着家长对民办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资强不强” 成了家长选校的重要标准;而且民办校要和公办校竞争生源,没有好老师,就没好口碑,招不到学生。

所以政府和民办校联手,用编制解决 “留人才” 的难题 —— 有了编制,教师愿意来,也能长期扎根,民办校的教学、科研才能慢慢跟上,形成 “好师资→好口碑→好生源” 的良性循环。

比如宁波财经学院,以前招聘专任教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招到博士;现在有了事业编,招聘公告一发布,报名的博士数量翻了好几倍,而且很多是有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这在以前是很难实现的。

五、给求职者的建议:想找民办编制岗,注意这两点

如果有老师想去民办高校,又看重编制,有两个关键点要注意:

第一,看学校性质是不是 “非营利性”。

只有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才有资格申请政府的专项编制或报备员额,营利性民办校(以赚钱为目的)基本没机会。

怎么看?招聘公告里一般会写,比如 “非营利性全日制高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或者去学校官网查 “学校简介”,里面会明确办学性质。

第二,看招聘公告里的 “编制类型”。

如果写 “事业编制”“纳入事业单位管理”“专项编制”“报备员额”,基本就是有编制待遇的;如果只写 “劳动合同制”“聘用制”,没提编制相关的词,那大概率没有。

另外可以打电话问招聘办,确认 “待遇是否对标公办在编教师”“续聘条件是什么”,避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