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福特CEO一句“羞辱”:刺痛美国制造业百年荣光

10月2日,吉姆·法利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一个让人震动的词——“羞辱”。这位福特汽车的掌门人用如此强烈的措辞形容美国制造

10月2日,吉姆·法利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一个让人震动的词——“羞辱”。这位福特汽车的掌门人用如此强烈的措辞形容美国制造业与中国的差距。这并非他首次表达这种情绪。几个月前,在阿斯彭思想峰会上,他对着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坦言,参观中国电动车产业是“我见过最让人谦卑的事”。

一个执掌百年车企的CEO,为何要用如此刺痛的语言?这并非外交辞令里的客套,也不是商业竞争中的惺惺作态。法利言语的背后,藏着一场正在发生的产业地震。

70%份额下的中国速度

数字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电动车生产。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带过的统计数据,而是产业主导权的易手。

法利每年都要去中国好几趟。他不是去观光,而是去研究对手。在那些工厂和展厅里,他看到的是技术代差。华为和小米的车载系统已无缝集成在每一辆车中。你坐进驾驶舱,手机自动配对,无需任何操作。语音助手理解自然语言,而非机械的关键词识别。车内屏幕的流畅度和功能复杂度,甚至让硅谷的工程师都感到压力。

更要命的是成本。中国电动车不只技术先进,还便宜得多。规模效应已然形成,供应链高度整合,从电池到芯片再到整车组装,整个产业链的效率碾压对手。当福特在电动车上每亏一笔钱,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却在赚钱的同时还在降价。这已不是一个量级的竞争。

全球电池产能的分布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宁德时代一家的产能就突破了300GWh,占据全球近40%的份额。比亚迪紧随其后,超过150GWh。而同期,整个美国的电池产能,仅勉强接近这两家企业中的任意一家。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如果算上所有在建项目,2030年全球电池回收产能的70%仍将集中在中国。这意味着即便美国想要重建供应链,未来关键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与再供给,其主动权也不在自己手里。

百年车企掌门的“刺痛”与清醒

法利的“羞辱论”在美国产业界引发了震动。这种公开承认落后的姿态,在美国企业家中极为罕见,特别是在汽车行业——这个曾定义美国制造业荣光的领域。

底特律不习惯低头。从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线开始,美国汽车工业就是工业化的代名词。二战后几十年里,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巨头主导着全球市场。即便在1980年代遭遇日本车的冲击时,美国的反应也是愤怒和反击,而非承认技术落后。

如今情况不同了。法利的话语里透着一种清醒的焦虑。他并非在商业演讲中客套地赞美对手,而是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差距的真实存在。在与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的对话中,他直言美国在蓝领产业上“远远落后”。在播客节目里,他详细解释福特如何试图以三万美元的价格推出平价电动车,但这个目标在中国市场早已是现实。

这种坦诚背后,蕴含着策略。法利需要唤醒政策制定者。美国的产业政策长期奉行自由市场原则,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制造业布局。而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恰恰来自持续的产业政策支持——从补贴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技术标准制定到市场准入管理,整个体系协调一致地推动产业发展。法利希望美国政府看到这种差距,采取更积极的产业政策。

然而,坦诚也是一把双刃剑。批评者会质疑,福特自身在电动化转型上的迟缓是否也应承担责任?公司在2024年将F-150 Lightning的产量削减了一半,原因是销售远低于预期。这究竟是市场问题还是产品问题?法利的“羞辱论”会不会变成为自己失误找借口的工具?

福特供应链的全球新算盘

法利不只是在说,他更在行动。福特的全球战略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核心是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巴西成了关键一环。虽然福特已停止在巴西本地生产乘用车,转而从阿根廷、美国等地进口整车,但其在当地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持续扩大,带动2024年销量增长了50%,创下历史纪录。Ranger皮卡、Bronco SUV、Mustang跑车,这些产品在巴西市场的火热证明了一点——拉美不再只是廉价制造基地,它正在成为一个有购买力的消费市场。

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巴西与美国的时差小,物流距离远小于亚洲。“近岸外包”的概念在中美摩擦加剧后变得现实。如果福特能在拉美建立更完整的供应链,既能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又能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正在美国的供应链重组计划中占据越来越重的位置。

但这个策略面临挑战。拉美的产业配套能力远不如中国完善。电池、芯片、高端零部件,这些核心环节在拉美几乎是空白。如果只是将组装环节转移过去,本质上仍是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只是换了一个路径。而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时间、巨额投资,更需要政府层面的产业规划配合。巴西政府愿意提供多大力度的支持?当地的劳动力技能能否满足高端制造的要求?这些都是未知数。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矛盾——效率与安全的权衡。中国供应链之所以有竞争力,正是因为高度集中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率。刻意分散供应链,必然意味着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福特愿意为供应链安全付出多少代价?消费者又愿意为更贵的车买单吗?

电动化赛道的时间竞赛

法利的焦虑不仅来自当下的差距,更来自时间窗口的快速关闭。

电动车市场正在经历关键的拐点期。全球各国设定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越来越近,欧盟是2035年,加州是2035年,中国计划到203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是决定性的。在这十年里建立起的技术标准、供应链体系、消费者习惯,将主导未来几十年的汽车产业格局。

中国已经抢跑了。2024年,中国销售了1287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占全球市场的58%。这个市场规模支撑起整个产业链的快速迭代。宁德时代可以大胆投入新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因为国内市场足够大,试错成本可以分摊。小米造车第一年就交付超过10万辆,这在美国市场几乎不可想象。

美国在追赶,但速度不够快。《通胀削减法案》提供了巨额补贴,鼓励本土电池生产和电动车购买。但政策执行层面问题重重。环保审批、土地征用、劳工谈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工厂建设拖延数年。而在中国,从决策到投产,往往只需几个月时间。

技术路径上的分歧也在消耗时间。美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氢能源等多条路线上分散投入,希望找到颠覆性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但中国企业已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和性能上做到极致,并且正在向下一代技术推进。当你还在实验室里研究革命性技术时,对手已经将成熟技术规模化并开始盈利。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政策博弈下的产业无力

法利的“羞辱论”本质上是在向华盛顿喊话。但问题是,华盛顿真的能听到吗?

美国的产业政策制定充满了博弈。国会听证会上,议员们对中国电动车的威胁有共识,但对解决方案分歧巨大。共和党倾向于用关税和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产业,民主党则更强调补贴和绿色投资。两党在预算、环保标准、劳工保护等具体政策上难以达成一致,结果便是政策碎片化,执行效率低下。

更深层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美国政府习惯了做裁判员,不习惯做运动员。产业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回应性的,而非前瞻性的。等到企业家们开始喊“羞辱”了,政策才开始启动,但此时往往已经晚了。中国早在2009年就将新能源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投入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成果。美国能否有这样的战略定力和政策连贯性?

法利面对的还有企业内部的挑战。福特是一家有120多年历史的公司,组织惯性巨大。要说服董事会和股东接受短期亏损、大规模投入电动化转型,需要巨大的领导力。特别是当特斯拉等先行者已证明电动车可以赚钱,而福特的电动车部门还在流血的时候,质疑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响。

法利推动的“福特Pro”战略,聚焦商用车电动化,是一个务实的选择。商用车客户更看重总拥有成本而非购买价格,电动化带来的维护成本降低更容易说服他们。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福特在乘用车电动化上的步伐会相对保守。当中国车企已将电动车卖到两万美元时,福特还在纠结如何将成本降到三万美元。

谁将支付这场转型代价

产业转移从来不是零和游戏,但一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

对拉美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机会。几十年来,拉美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如今,供应链重组给了它们产业升级的窗口。但机会能否把握住,取决于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力。巴西的电力系统能否支撑大规模制造业?墨西哥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足够的技术工人?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性建设。

对美国工人来说,画面则更为复杂。制造业回流的承诺喊了很多年,但现实是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即便工厂建在美国,创造的就业岗位也远少于几十年前。而且这些岗位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传统汽车装配工人能否转型到电动车生产线?中年工人如何重新学习新技能?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对中国企业来说,美国的警觉和反制措施已经到来。关税、技术出口管制、投资审查,一系列政策工具都在收紧。但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也在升级——在海外建厂、收购本地品牌、通过技术授权进入市场。比亚迪在欧洲和东南亚的布局已相当深入。产业竞争正在从单一市场延伸到全球博弈。

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未竟之战

法利说“羞辱”,是因为他看到了差距的真实存在。但承认差距只是第一步,缩小差距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改变。

这不只是福特一家公司的问题,也不只是汽车产业的问题。这是美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缩影。从芯片到电池,从显示面板到工业机器人,美国在太多领域失去了制造能力。金融化、服务化的转型固然创造了华尔街的繁荣,但也掏空了产业基础。现在要重建,代价比当初放弃时大得多。

时间站在哪一边还不确定。中国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但也面临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风险。美国有技术积累和资本实力,但缺乏政策协同和执行效率。拉美、东南亚、欧洲,都在这场产业重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法利的“羞辱论”会不会成为一个转折点?会不会真正推动美国产业政策的觉醒?还是只是又一次情绪宣泄,很快被下一个新闻热点淹没?

答案可能要等十年后才能看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正在重塑,而这个过程不会平静,也不会公平。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就业、技术主权、产业安全的现实考量。每一句“羞辱”,都是一个时代转折的注脚。

**参考资料**

1. O Estado de S. Paulo - "CEO da Ford diz que EUA estão 'muito atrás' da China na indústria"

2. Fortune - "Ford CEO says America is 'far behind' rivals like China on blue-collar industry"

3. InsideEVs - "The Most Humbling Thing I've Ever Seen: Ford CEO On China's Car Industry"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 "Global EV Outlook 2024: Trends i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

5. CnEVPost - "China EV battery installations in 2024" (CATL市场份额数据)

6. Ford Authority - "Ford Brazil Sales Numbers" (2024-2025巴西市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