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雨林里蹲守了3天。突然,他们看到不远处的树枝上,趴着一只体长约50厘米,体重约600克的鸟。这种鸟的羽毛纹路和树皮完全重合,连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原来,这种鸟就是大林鸱,也被人们称为“鬼鸟”。那么,这种鸟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在自然界中,很多鸟类其实都擅长伪装自己。但是,大林鸱的伪装不是“像”,而是“融为一体”。有观测数据发现,它的伪装成功率高达98%,在100次模拟天敌的观测中,只有2次被发现。
据了解,大林鸱的羽毛是深褐色带浅灰色横纹,纹路宽度约2-3毫米,和当地常见的无花果树皮纹路完全一致。而且,它羽毛的尖端有细微的锯齿状边缘,能减少反光。
科学家还发现,大林鸱会根据栖息的树干调整羽毛状态。当在光滑的树皮上,它会把羽毛贴紧身体,减少缝隙。要是在粗糙的树皮上,就稍微炸开羽毛,模拟树皮的凸起。
而且,大林鸱白天栖息时,会把身体绷得笔直,喙部朝上,和树干的走向完全一致,从侧面看就像一根凸起的树节。并且,它的眼睛瞳孔是横向的,平时会眯成一条1毫米宽的缝,只留一点缝隙观察周围,既不暴露自己,又能留意天敌动向。
那么,大林鸱为什么被称为“鬼鸟”呢?
实际上,大林鸱的叫声,是它被叫做“鬼鸟”的主要原因。那种嘶哑的喊叫声,频率在1-2kHz之间,能持续2-3秒,听起来就像有人在哭。因为当地人觉得“像鬼魂在叫”,就给它起了“鬼鸟”的名字。
但是,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叫声其实是大林鸱的“生存语言”,每一声都有具体用途。比如,每年4-5月是大林鸱的繁殖期,雄鸟会在夜里,站在高处的树干上叫,声音比平时更响亮,间隔也缩短到3-5秒。
有当地向导说,以前不知道的时候,夜里听到这种叫声会躲着走,小孩子听到叫声都会吓哭。后来才发现,大林鸱只有繁殖期叫声才频繁,其他时候几乎很少叫。
在鸟类世界里,大林鸱的繁殖方式堪称“极简主义”。它们终生不筑巢,直接将蛋产在树杈或断裂的树干上。这些白色蛋带有灰色、褐色斑点,与树皮的斑驳纹理浑然一体,伪装效果堪比成鸟羽毛。
据了解,刚破壳的大林鸱幼鸟,全身覆盖白色绒羽,完全不具备伪装能力。这时候,鸟妈妈会将雏鸟护在翼下,用自己带有伪装色的身体形成“移动防护罩”。
而且,大林鸱的领地意识很强,每只鸟的活动范围约1-2平方公里。要是有其他大林鸱闯入,它就会发出更短促的“嗷嗷”声,频率提高到2-3kHz,仿佛是在警告“这是我的地盘”。
在我看来,自然界里有很多,被人类觉得“奇怪”的生物,它们其实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大林鸱的“鬼鸟”名声,也提醒我们一件事。在面对未知的自然现象,与其害怕,不如多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