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核武器,为啥不能想有就能有?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也难免有点不和谐的因素。这两年,这点不和谐闹得有点凶,东欧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打打杀杀了三年,还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也难免有点不和谐的因素。这两年,这点不和谐闹得有点凶,东欧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打打杀杀了三年,还没完,中东又开始炮火连天。俄乌之间,那些恩恩怨怨,我前面有一篇文章已经讲过了,再把中东此次的纠纷捋一捋。

此次中东纠纷,发生在以色列和伊朗中间,大致是这么一回事:伊朗的核水平接近造原子弹的水平,为了摧毁这种威胁地区及世界安全的核能力,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袭击,后来,美国也站在以色列的立场,加入了战斗。

可见,这次纠纷,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就是“核武”。核武似乎是个武林秘籍,似乎拥有了就可以天下无敌,但似乎又不是谁都能拥有。“核武”,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呢?

从第一朵蘑菇云在广岛升起,人们就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堪称世界第一大杀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杀器的产生也并非一日之功。

核武的诞生历程

现代战争是科技战争,因为武器的水准由科技发展水平决定。最先,洞悉核机密的就是一群科学家。

1938年,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F.W.斯特拉斯曼发现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1939年,一封几位知名科学家起草,由爱因斯坦签名的信,交到了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手上,大意就是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罗斯福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于1942年,开启了“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进行了首次原子弹爆炸实验,宣告了原子弹的诞生。

据说,“曼哈顿计划”耗资25亿美元(相当于如今的250亿美元),招揽了奥本海默、费米、冯诺依曼等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参与,并动员了其他工作人员60万人参加。研制原子弹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原子弹的威力也是巨大的。

当时,德国已经投降,但太平洋战场的日本依然在顽固抵抗。为了尽快结束二战,美国决定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8时16分,在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的一瞬间,广岛就变成了人间地狱:建筑物,瞬间化为废墟;人,轻者双目失明,重者瞬间化为灰烬,侥幸活下来的,也在以后的20年中,缓慢走向死亡。

原子弹,像一把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美国,成为第一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或出于争霸、或出于防御,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苏联、英国、法国,还有我们中国,也相继研制出了原子弹。

核不扩散

通俗地说,原子弹只是核武器的初代产品,是裂变武器;随后而来的就是升级版,即氢弹,是聚变武器;后来,还有在核武内部加强中子放射以增强杀伤力的中子弹。

掌握核武秘籍的国家,纷纷在这个赛道修炼升级,美苏更是展开了争霸。核武的扩张与发展,使得世界处于毁灭的边缘。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尤其是曾经参与过核武研制的那些科学家开始呼吁遏制核武的扩散。

奥本海默,“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会8国语言,不但在物理、天文等科学领域造诣非凡,在领导、组织方面也能力突出,是真正“神”一样的人物。但他不是一位仅执着于科研的科学狂人,而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科学家。原子弹,是他的人生丰碑,也是他的痛苦源泉。

当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他就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而每当回忆起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一幕,他总会想起印度《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二战结束后,奥本海默,这位“原子弹之父”,开始致力于推动核武的管控。当时,有许多科学家都与奥本海默持同样的观点,包括爱因斯坦。

我们还是要相信,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总是比爱好杀戮的人要多,联合国不是摆设。在众多呼声下,1957年,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成立,意在促进核能和平利用,并通过核查机制确保无核武器国家不将核技术用于军事目的。

出于对彼此的防备,也出于保障自身核武优势的战略需要,美苏也觉得有必要防止核武扩散。在核弹储备够把地球炸几遍的大背景下,1968年6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诞生了,主要有几个意思:有核武国家不得向他国转让核武,也不得帮助他国制造核武;各国一起搞核裁军;各国开展合作,将核技术用于和平领域。当时,有59个国家签署。

因当时,我国刚完成两弹一星工程,故有观点认为,该条约诞生有针对我国的意味。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给核武军备套上了缰绳,对全球的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1991年,我国正式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部分主流国家都已经加入了这个条约,但林子大了,总有不一样的烟火。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三国始终不签署;朝鲜,1985年签署,1993年曾宣布退出,后又撤回,但终在2003年正式退出。

当前,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合法拥有核武的国家,只有美、俄、中、英、法。此外,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也都拥核,但严格来说,都属于非法操作。

制造核武,很难悄咪咪地进行

时至今日,制造核武在技术上、操作上已经没有什么难点了。一些中等以上的强国,例如日本、德国、巴西、土耳其、韩国,都能造出来,但国际制裁,和因制裁引发的经济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它们无法承受的。

造核武,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有料,二是有电。核原料是丰度在90%以上的铀235或钚239,而自然界中存在的这些核原料远远达不到这个丰度要求。这就需要大量的核原料,并需要大量电力以保证长时间、不间断、高强度的浓缩、提炼。而要搞到大量的核原料和消耗大量的电力,就很难逃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监测和美国的监视。

首先,核原料是重要物资,异常流动必然通过定期检查、核材料账目核查和环境采样等方式,监控全球核原料的去向,确保每笔交易和使用都被记录在案。其次,电力消耗的显著增加,会引起关注,尤其是那些工业基础差的国家。再有,核试验会产生电磁脉冲、地震波等信号,都会被卫星和一些监测设备捕捉到。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全球拥有完善的监测网络。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专门发射了12颗卫星,用来监测地球上的核爆炸活动。此外,美国空军还有WC-135W专用核侦察机,曾于1986年监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露物质,还监测到过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朝鲜的核实验。

好多人以为,美国指责其他国家发展核武时,是瞎说,其实并不是。在先进科技和强大国防的加持下,美国就是比其他国家知道的多。

此外,大量的核原料和大量的电力,意味着高昂的投资,一般小国是负担不起的。当然,在当今时代,也有宁可百姓饿肚子,也要搓出核武器的,比如朝鲜。

伊朗的核问题

1968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此后,在美、法、德等国的支持下,伊朗建立了核工业体系,致力于将核能用于经济建设。但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新政权上台,开始与美国交恶,核能的和平发展戛然而止。

后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下,伊朗就开始与俄罗斯一道发展核事业。2003年,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报告显示伊朗存在未申报的铀转化活动,再加上之前发现的铀浓缩设施和重水反应堆,伊朗似乎走上了制造核武的道路。

之后,就终止核武道路,欧美与伊朗展开了多轮谈判。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啥进展,伊朗还一度将浓缩铀的丰度提高到了20%,接近了制造核武的门槛。2013年,伊朗新总统路哈尼上台后,才有了转机。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即伊核协议,正式签署:伊朗承诺将浓缩铀丰度限制在3.67%,削减浓缩铀库存至300公斤,拆除约三分之二的离心机,改造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并接受IAEA最严格的核查机制;作为回报,联合国、欧盟和美国将逐步解除与核相关的制裁。

2017年,搅屎棍特朗普上台,秉承只要前任总统赞成的,一定要反对的原则,对伊核协议也表示了不满:“伊核协议存在致命缺陷,既无法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也无法限制其在中东地区的扩张,美国必须采取行动保护自身及盟友的安全”。201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加大对伊朗的制裁。

面对严厉的制裁,伊朗开始破罐子破摔,化身一匹脱缰野马,疯狂推进核事业。2025年5月,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监测数据显示,伊朗已囤积408.6公斤丰度为60%的浓缩铀。这种浓度远超5%以下的民用需求标准,接近90%的核武标准。而且,伊朗已部署IR-6型离心机,并于2025年测试IR-9型离心机,其分离速度是初级设备的50备。国际原子能机构警示:伊朗的浓缩进程已呈现 “非线性特征”,即越接近武器级,后续提纯速度越快,且目前伊朗国内的浓缩铀储备,足够生产10枚核弹头。这就意味着:伊朗距离搞出核武,仅有几周的时间。

听闻这个消息,别人尚可,以色列是再也坐不住了。就算再不关心时事,你也应该挺说过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这几个组织。他们除了反美外,还具备了其他一些共同特质,例如都掌握武装力量,做事都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欧美国家及其他地区一些发达国家的欢迎。这几个组织背后都有一个大哥,就是伊朗,也都想弄死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以色列。

如果伊朗带着一群小弟,掌握了核武,就再也不用辛辛苦苦搞事情了,可以谈笑间就让一切灰飞烟灭。为了自保,以色列于2025年6月13日,对伊朗发动了袭击,重点要摧毁伊朗的核设施。

当前,美国和以色列都声称,已经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但伊朗自己说,没打着。但与一个被揍进地洞,还谎称胜利的人相比,美国和以色列的话更有可信度。

至此,就把中东这次因核武闹起来的纠纷,捋明白了。在中国,有很多人支持伊朗,但我想,这种支持,应该不包括支持伊朗拥核。毕竟,对自己国民都很残忍的政权,对别国人民更不会友好。另外,动不动就抱着“煤气罐”,搞威胁恐吓那一套的人,绝对也不是什么好人,不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