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校门口搬运行李的车流里,有人拖着印着潮牌 logo 的行李箱,指尖划过最新款平板电脑的屏幕;宿舍初次见面的闲聊中,话题从 “家乡在哪” 悄然滑向 “周末去哪家网红餐厅打卡”“新出的球鞋要不要抢”—— 若细问便会发现,其中不少同学的父母,还在菜市场为几毛钱的菜价讨价还价,在工地或流水线熬着夜班,只为凑齐他们的学费与生活费。
这种 “淡忘原生背景、陷入无意义攀比” 的矛盾,从来不是简单的 “不懂事”,而是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构建自我认知时,被多重心理学机制推着走的结果。
防御性认同:用伪装对抗自卑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往往面临着第一次大规模的阶层碰撞。来自小镇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同学讨论的度假目的地自己从未听说,室友的电子设备总价超过自家全年收入。这种强烈的反差极易引发自卑心理,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往往会激活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了避免被贴上 "贫困生" 标签,部分学生会刻意模仿经济条件优越同学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他们可能会省下饭钱购买潮流单品,或者借钱参与社交活动,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防御性认同重构"。
美国社会学家对高校学生的深度访谈显示,经济弱势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成长叙事描述为 "停滞不前",并倾向于自我贬低。这种消极自我认知与新环境的压力叠加,会促使他们通过伪装来保护自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原生家庭背景的心理疏离。
消费符号:被劫持的身份标签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微型社会,消费行为常常成为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与自我认同建构密切相关,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和品牌选择。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而言,消费不仅是满足需求的手段,更成为塑造新身份的工具。
当学生用奖学金购买第一个奢侈品包包,或用兼职收入支付一次高档聚餐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 "符号性消费"—— 通过物品传递的社会意义来重构自己的身份叙事。这种行为起初可能是策略性的印象管理,但逐渐会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渗透让这种身份建构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在朋友圈展示的精致生活片段,既是对他人的印象管理,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自我欺骗。当虚拟形象与真实背景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学生便会选择性遗忘后者,以维持认知一致性。
结构性困境:时间贫困与未来焦虑大学阶段的时间配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时间知觉 —— 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更能为未来收益延迟满足,而弱势学生则容易陷入 "时间贫困" 的恶性循环。
为了追赶同龄人的脚步,经济弱势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这种时间分配会压缩他们参与社交和自我提升的机会。而当他们试图通过减少打工时间来融入集体生活时,又会因缺乏稳定收入来源而陷入更深的焦虑。这种矛盾状态迫使他们创造一个 "脱离贫困" 的心理保护层,通过想象性的身份转换来缓解现实压力。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心理倾向。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部分学生通过模仿优势群体的行为模式来获取安全感,形成 "消费即投资" 的自我合理化解释。
找回平衡:在接纳中建构身份认识到这种心理现象并非指责,而是理解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与心理需求。对于刚开学的新生来说,建立健康的身份认同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接纳现实差异,理解经济条件只是多元身份中的一个维度;其次是构建支持系统,主动寻求同乡互助组织或心理咨询服务;最后是培养成长型思维,将大学视为提升能力而非伪装身份的场所。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更多无消费门槛的社交活动、完善助学金申请的隐私保护机制、开展消费教育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减少身份建构的压力。而学生自身也可以尝试 "身份连续性日记",记录家庭故事与校园经历的联结,在变化中锚定自我核心。
开学季本质上是一场身份转换的仪式。真正的成长不是遗忘过去,而是带着出身赋予的坚韧,在新环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位置。当大学能够包容多元背景的成长节奏,当学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来处,这种 "选择性遗忘" 或许会转化为更成熟的身份整合 —— 既不回避贫困的记忆,也不被贫困的标签定义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