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重庆 “窑界扫地僧” 冯时行:没留名画,却让瓷器成了 “救命粮”

“2024 年重庆渝州窑遗址新出土的黑釉盏,竟能像现代纳米涂层一样不挂水 —— 但你知道吗?800 年前发明这门手艺的重

“2024 年重庆渝州窑遗址新出土的黑釉盏,竟能像现代纳米涂层一样不挂水 —— 但你知道吗?800 年前发明这门手艺的重庆匠人冯时行,曾靠一堆泥土救了整个县城的百姓,他的烧瓷秘诀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代陶艺家。”

这个能让泥土 “变身” 的匠人,就是冯时行。

《宋史》里只说他 “历官有声,工陶艺”,可在重庆荣昌的老窑工嘴里,他是能 “和泥土对话” 的奇人。

现在我们聊 “非遗活化”“传统技艺创新”,殊不知南宋时,冯时行就靠着对重庆水土的熟稔,玩出了古代版 “匠人精神”。

重庆多山地,黏土随处可见,可古代烧瓷总 “十窑九空”。

要么烧出来的碗一装热水就裂,要么釉色发灰像块脏石头,窑工们都自嘲 “搬土烧灰,白费力气”。

冯时行被贬回渝州后,没像其他官员那样闭门读书,反而天天泡在窑场,跟着老窑工挖黏土、配釉料。

他的 “烧瓷奇招”,藏着三个 “土办法”,全是巧思。

第一个是 “水土配”。

别人烧瓷随便挖黏土,冯时行却较真:嘉陵江边的土黏性强,用来做胎;缙云山下的土含石英,磨成粉混进去。

这样烧出的瓷器,摔在地上只会弹一下,不会碎,就像给瓷器加了 “筋骨”。

老窑工说:“冯大人配的土,比糯米浆还黏。”

第二个是 “松针釉”。

当时的黑釉总不均匀,他试过无数次后发现,用重庆山里的马尾松针烧成灰,和釉料混合后,烧出来的黑釉像镜面一样亮。

更绝的是,这层釉不挂水,装茶不留茶渍,装酒不沾酒气,成了当时的 “网红瓷器”。

有商人专门从成都赶来买,说 “用冯窑的碗喝茶,连茶叶都香三分”。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 “窑火救民”。

南宋绍兴年间,重庆闹饥荒,百姓没粮吃,还得给官府交瓷器赋税。

冯时行看在眼里,连夜改良窑口,把以前要烧七天的瓷,改成三天就能出窑,还教百姓在自家院里搭小窑。

他把粗陶碗定价减半,让百姓能换粮食,自己却只留够买黏土的钱。

据《重庆府志》记载,那年靠他的简易窑法,渝州至少有两千户百姓熬过了饥荒。

冯时行烧瓷,特别懂 “小人物的智慧”。

他的窑场里,有能凭手感辨土性的老窑工,有会看天择烧制时间的农妇,连拾松针的小孩都知道 “叶尖带露的松针烧釉最亮”。

有次烧窑时,负责看火的李老爹说 “今夜月晕,窑温要降两成”,冯时行立马照做,果然烧出一窑完美的黑釉盏。

就像现在非遗传承靠师徒协作,冯时行的窑场,全靠这些普通人撑起来。

现在重庆荣昌安富镇的窑厂里,还在用他传下的 “松针釉” 技法。

老艺人说,冯时行当年留下的窑规 “土要晒三年,釉要搅百遍”,至今没人敢改。

去年出土的冯窑残片里,还能看到他刻的 “为民烧瓷” 四字,字迹虽淡,心意却明。

冯时行这辈子,最高只当到四品官,没留下传世名画,却用一抔重庆土、一把松针灰,烧出了影响八百年的瓷器。

后来渝州窑的瓷器远销东南亚,外国人都叫它 “重庆黑珍珠”,靠着这门手艺,多少重庆人撑起了家。

真正的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藏在泥土里的智慧,是匠人与家乡水土的共生之道。 就像现在我们给传统技艺加科技赋能,800 年前的冯时行,靠观察、靠坚持、靠对百姓的真心,也把普通泥土烧成了传奇。

你身边有没有坚持做传统手艺的匠人?如果让你给冯时行的 “松针釉” 加个现代设计,会变成什么样子?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