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那座“封神台”,似乎就在我们眼前,一座砖瓦地,悄然昏倒。
《歌手》,这个曾经用真唱和力量将自己描绘在华语乐坛荣誉柱上的名字,到了2025年,越看,越像一出自嘲的笑话。
人们仍依稀记得上一季,那英以“五旬老太守国门”的悲壮姿态,撑起不安华语乐最后的体面。
甚至她的发挥偶有缺陷,被键盘审判家们选中,但无人能否认,那是一位天后,站在与世界级歌者同一水平线上的抗衡。
随后的较量,是高手过招,是棋逢对手。
而今时今日,华语歌手们依然稳定地坐在前排,但一种尴尬的沉默却笼罩在观众心头。
我们甚至已经懒得去逐帧分析,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声音,在那些外籍唱将的演绎面前,技巧上的鸿沟有多么令人沮丧。
讨论,都预留了空间。
回望这一季的舞台,碎片化的记忆拼出的,是一幅令人啼笑皆非的画卷。
陈楚生在冲击高音时那瞬间的失声,如同一声叹息。
马嘉琪作为补位,去完成林志炫技术流大魔王留下的空缺,本身就充满了这种戏剧性。
而范玮琪,这位曾经用情歌温柔地过一代人的歌手,在舞台上连声音带身体,都颤起了一颗在风中摇曳的灭子。
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就是华语乐坛派出的代表。
“丢大人了”,这句略显粗鄙的民间感慨,此刻却目光敏锐。
我们当然有挥洒自如,定海神针般的歌者。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那些真正出色的声音,不可能将自己的档期,奉献给《歌手2025》。
于是,当新一轮掀榜歌手的名单被公之于众,那份积压的失望,便彻底决了堤。
我们要去的第一个方向,是唐汉霄。
必须承认,这些年他在综艺节目的光环与影视剧OST的滋养下,混得风生水起。
封他为“情歌流派的新晋代表”,倒也不算过誉。
然而,《歌手》这方擂台,从来都不是靠温情脉脉能够立足的修罗场。
唐汉霄的武器库,太过单一了。
他的演唱,是教科书般的抒情范式,年代处理得细腻,情绪的输出也足够稳定。
他尤其擅长用层层铺陈的方式,来推动恰到好处的“走心”式副歌。
可问题,也出现在这里。
他的音色,过度温润如玉。
这预示着焦力的先天不足。
这意味着爆发力的明显缺席。
每当乐曲行进需要石破天惊,需要情绪翻江倒海的顶点,他的声音就容易被削平。
甚至,会流于一种“拖泥带水”的滞涩感。
他的儿子里,没有沙石,没有南瓜,没有那种能划破夜空的决绝。
听久了,耳朵会感到一种精致的油腻。
他的代表作,《让我留在你身边》,或者《无名之辈》,旋律确实有流行的潜质。
但细究其根本,支撑起这些歌的,更多的是编曲的宏大与情绪的层层精彩。
你很难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一个纯粹靠“声线与演绎”本身,才能震慑灵魂的曲目。
他拥有的,是成熟的音乐性。
他缺少的,是那种君临天下般的、现场舞台的“统治力”。
在《歌手》这样的地方,你没有几分高音能断魂,低沉可入髓的看家本领,只靠温吞的情歌旋律感,最终的宿命,就是被当成华丽的背景音乐,被无情碾过。
唐汉霄的歌,用来抚慰人心,是舒服的。
但为了战斗,他还差一口气。
听众想在深夜独自流泪,可以找到他。
但如果想要灵魂燃烧,唐汉霄,也弄不着那种火种。
第二位揭榜者,是者来女。
一位在民乐圈内带有话题的歌手。
她的音色确实有一定的发音度,音响里覆盖着一层“古风的神秘感”。
初听时,你会被那份新奇与穿孔所吸引。
但《歌手》的舞台,势必动用“真唱、爆发、控制”这些硬指标来说话。
若以此绳,她恐怕在上场前,得先在后台热身十分钟。
她那首广为流传的《三界四州》,本质上是一件精美的“听觉工艺品”。
它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升级合成器制造的热情,以及空间响混带来的缥缈感。
你可以尝试做一个思想实验:拆掉那些华丽的效果器,关掉混响,让她在舞台中央清唱。
你会发现,整个音乐的构成,瞬间就掉了一半。
她的唱法,巧妙地游走在“吟唱”与“拟音”之间。
这种方式,极其适合故事意境,营造空灵。
然而天然不适合去硬碰硬地挑战那些高难度的乐段,也不保留进行真情实感的情绪宣泄。
更致命的是,她的咬字发音,她的换气技巧,常年被巧妙地“藏”在混音效果的背后。
这让她几乎不具备在直播现场、实时掌控全场社交的能力。
你看她的现场演出,更多的是靠繁复的服装,并充满意象的背景视频来支撑事件。
她的唱功本身,根本不具备站在麦克风前,用声音就压倒一切的气场。
民乐歌手当然可以登上《歌手》的舞台。
但前提是,你必须拥有足够的预览的真音响功底、惊人的爆发力,以及对律动的精准控制。
而者来女,目前更多地停留在“艺术感”的包装层面。
真要让她脱下那层外壳,进行一场刺刀见红的硬刚,她不行。
这并不是说她不会唱歌。
相反她的歌唱方式,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舞台所要求的,沉甸甸的“含金量”。
当然,话又说回来。
如果提及的事情是范玮琪上一场的表现,那么,这两位揭榜歌手,当然有资格站上来。
当范玮琪的身影出现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时,所有观众集体陷入了一场奇妙的“穿越感”。
我们仿佛一脚踏空,摔回了那台CD机,刚刚退出历史舞台,十五年前。
她开口的前十秒,所有人都在等待地等待情绪的酝酿。
然而,当第一个公众号从她口中飘出感染病毒时,演出就迅速滑向了“灾难直播”的深渊。
她唱的,还是自己的歌,那首极其经典的《最初的梦想》。
按理说,这是她的主场,是她的舒适区。
可惜,现实,有时候比情怀更冷酷无情。
整段演唱时,她的音色飘忽得如同一个失魂魄的幽灵。
她的嗓子,软得像一团浸了水的棉花。
情绪,始终在低空盘旋,无法升降。
节奏,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拖了半拍。
最致命的,是那种从头贯穿到尾部的,肉眼可见的颤抖。
不光是握着麦克风的手在颤抖。
连她的嗓子都在不受控制地发抖。
每一个开口,都是一缕浮在表面的气音,你听不到任何核心与控制力。
高音,她上不去。
低音,她沉不住。
副歌部分,本该是情绪的顶点,她的音准却一下子掉了链子。
那样的感觉,让每一个听众都为她捏着一把冷汗,心惊胆战。
《歌手》,是一场硬核比拼的竞技唱功的较量。
它从来不是一本“歌手追忆录”。
范玮琪站在这个节目上,她所依赖的,似乎不是“我现在能唱”,而是“我曾经唱过”。
结果,她连“曾经的自己”,都唱完了。
在这样惨烈的对比中,唐汉霄和者来女,凭什么不能来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观众打开电视,不是为了看《歌手2025》如何在满世界进行“音乐扶贫”。
节目的热度依然巨大,话题也从不缺。
只要是个歌手,似乎都想登上这个舞台,来证明一下。
但所有人都别忘了,《歌手》这个品牌的定位,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专业的,技术的,近乎完美的。
有的歌手,不是不能来。
相反来了,对自身的部分没有任何加成。
来了,观众也不想看。
从2013年的横空出世,到今天依然能掀起全民围观的热潮。
《歌手》,这个档次节目曾受到无数观众的关注,是“真唱竞技”的巅峰之作。
是唯一的圣地。
它再现了一个又一个被读入史册的封神瞬间。
韩红一开口便秒杀全场的霸气。
林志炫把高音唱得稳定如老狗的从容。
李健用清澈如水的嗓音,把诗唱进人心的温柔。
还有腾格尔,黄绮珊,Jessie J,袁娅维……
一个又一个神级的唱将,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实力,把“歌手”这两个字,打磨得金光闪闪。
曾经的《歌手》,同样有输赢,有失败。
但困扰观众的,并不是那些高虚的成绩,也不是应该滚出这个舞台。
观众的困惑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怎么能离开这个舞台?”
这里,从来不是比拼颜值,也不是比拼综艺感的秀场。
这里,是靠热闹的子,气氛,和情绪,一块砖砌起来的,最残酷的竞技台。
每一个上台的歌手,都在和自己的极限进行一场豪赌。
能稳定住的,就是神。
撑不住的,当场翻车,赌上的,是自己过往挣下的天后、天王的名声。
然而,辉煌越盛大,今天的反差势就是刺眼。
2025年的今天,《农民》的人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平台的焦虑,对流量的优先考量,以及“请不到人”的困境,共同导致了这个舞台,越来越像一个“情怀回收站”和“唱功菜鸟班”。
那些真正拥有碾压力量的天王天后,不来。
周杰伦,林俊杰,王菲,张学友……
这些类似于定海神针般的名字,节目组请了一次又一次的激动。
最终换回的,只是一张措辞伊丽莎白,写着“因调查原因未能参与”的婉拒函。
《歌手2025》的直播仍在继续。
但它的神话,可能已经永远属于,停在了昨天。
再看,如今只剩下一声长长的感叹:
华语乐坛,真的没人吗?
(以上报道基于记者采访及公开信息整理,力求还原事实并传递行业动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