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奉卸和州刺史任,奉诏回东都洛阳,结束了漫长的贬谪生涯。
途经扬州时,刘禹锡偶遇白居易,这是两个人初次见面,因此白居易设宴,为其接风洗尘。席间,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这些年的遭遇,因此作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一联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实际上,刘禹锡前后贬谪共二十二年,路上有一年。
时光倒溯,公元805年,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但彼时的李诵已经中风失语,无法打理朝政,因此制诰权柄落在的侍读王叔文、王伾,以及宠妃牛美人和权宦李忠言手中。
王叔文素来有治世之心,因此推动了“永贞革新”,目的是打压宦官,抑制藩镇,初衷是好的。
但此时朝堂波诡云谲,东宫有太子党,宦官集团掌禁军,始终手握大权,藩镇此时也虎视眈眈。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王叔文重用监察御史刘禹锡和柳宗元,并将韦执谊推上相位。
革新一开始就推行得很不顺畅,一道政令要先通过韦执谊,再传达给王叔文,经王伾之手上呈李忠言,最终由牛美人奏禀顺宗。
并且,随着顺宗身体每况愈下,朝臣开始上表请求让太子李纯监国。同时,王叔文为了稳固手中权势,暗结朋党,排除异己,引藩镇和宦官集团极度不满,就连韦执谊也开始倒戈。
恰巧此时王叔文遇母丧,按制去职守孝三年,于是宦官俱文珍趁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顺宗禅位给太子,翌日李纯登基,是为宪宗。
随后,太子党纷纷上位,比如遭王叔文排挤的御史中丞武元衡,韦执谊的岳丈杜黄裳等。旋即,革新被叫停,八位参与革新的首脑人物全部外放为远州刺史,未到任又加贬为各州司马。
而刘禹锡和柳宗元就是其中两位,时有诏令,逢恩不赦,不得量移。
在诗坛,刘禹锡有“诗豪”美誉,性格豁达豪放,不拘一格,进士及第后,时人皆认为他有宰相之才。
因此哪怕前后贬谪二十二年,刘禹锡始终不曾自艾自怜,正如他在《秋词二首》中所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相形之下,柳宗元则沉郁很多,亦如笔下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以在白居易设下的接风宴上,面对白居易的惋惜和安慰,刘禹锡回赠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这首诗中,就能看出刘禹锡是个天生达观之人,心态超级好。身为谪官,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处处遭排挤和为难,但刘禹锡却写下了那篇经典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外放十年后,刘禹锡被召回朝,本有机会复官,但因看不惯那些得势的新贵,因此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加以讽刺,于是被贬到更加荒凉的播州,幸好有宰相裴度说情,才改迁连州。
然而本次复官后,刘禹锡旧地重游,作《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除了心态好,刘禹锡还很刚,不愧“诗豪”之名。
晚年,刘禹锡与白居易同隐洛阳,白居易经常作诗感叹衰老,刘禹锡便安慰他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这一生,会经历很多风雨,没有谁一出生就拿到满级的剧本,都是在坎坎坷坷后,才有所感有所悟。身处低谷时,先让自己学会沉淀,抓得住的去争,抓不住的就放,一个人默默前行,这种孤独就叫成长。
随时保持好的心态,不为难自己,不虚度时光,未来有一天,当你回望曾经走过的路,会发现早已风轻云淡、波澜不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所谓的修行,就是让自己始终能保持平静,感觉烦躁的时候,不妨煮一杯茶,读一首诗,看一看身边曾被自己忽略的风景。
许多事,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