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法加澳等传统盟友突然集体为巴勒斯坦“撑腰”时,这场看似正义的“承认潮”,实则是一场掺杂着民意压力、地缘算计和能源利益的精准政治行为艺术。
一、人道主义外衣下的“民意求生欲”加沙冲突导致超6.5万人死亡、210万人流离失所,社交媒体上饥饿儿童的照片终于戳穿了西方政客的“选择性共情”防线。英国副首相拉米坦言:“承认巴勒斯坦国不能喂饱孩子,但能喂饱我们的选票”——毕竟欧洲穆斯林选民占比攀升,巴黎伦敦街头抗议声浪再高下去,下次选举可能就要换人坐唐宁街的沙发了。
更讽刺的是,这些国家一边给以色列递武器,一边给巴勒斯坦发“道德奖状”,完美诠释了“我谴责我支持,我同情我拱火”的现代政治分裂症。
美国在中东的控场能力衰退,让欧洲嗅到了战略自主的香味。法国拉着沙特主持联合国会议,英国忙着和海湾国家签石油合同,加拿大则盯着国内穆斯林摇摆选区——当老大还在举着“两国方案”空招牌,小弟们已经跑去和阿拉伯金主碰杯了。
最妙的是“甩锅式外交”:欧洲一边承认巴勒斯坦国,一边给承认设定“民主改革”“非军事化”等前提条件,相当于发结婚证但禁止入洞房,既赚了道义口碑,又免了实际责任。
法国道达尔公司在海湾的石油生意、英国BP与沙特的百亿合约、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在中东的矿场——这些利益远比“美以友谊”实在。当内塔尼亚胡的推土机在约旦河西岸轰鸣时,欧洲资本家们正在计算油价波动和合同违约的风险概率。
甚至美国自己都在悄悄调整:特朗普政府一边否决联合国停火决议,一边默许盟友“倒戈”,毕竟美元石油体系比以色列定居点更重要。
尽管159国承认巴勒斯坦国,但以色列仍在扩建定居点,美国仍在否决停火决议,加沙民众仍在废墟中觅食。这场“承认潮”更像是一场外交行为艺术——发达国家用文书工作替代实际行动,而巴勒斯坦人得到的依然是一张无法兑换的“主权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