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风掠过右玉草原的芨芨草,卷起细碎的沙砾,羊群便踩着枯黄的草甸缓缓移动 —— 这片被晋北高原长风浸润的土地,孕育出的羊肉,带着草原的辽阔与纯粹,从旷野走进厨房,化作餐桌上最暖的人间烟火,藏着北方人最熟悉的鲜。
右玉的草原,没有江南草场的葱郁软糯,却有着北方独有的 “筋骨”。起伏的坡地上,沙蒿、柠条、沙打旺等耐旱的草木扎根在黄土与细沙之间,它们带着阳光晒过的干爽气息,带着晨露浸润的清甜,成了羊群最天然的食料。羊群不用圈养,跟着牧人的脚步,在草原上自由觅食,渴了就喝山间渗出的清泉,那泉水带着岩层的清冽,慢慢渗入羊的肌理。
这里的羊,是跟着季节 “生长” 的。春天啃刚冒芽的嫩草,带着青涩的鲜;夏天吃繁茂的枝叶,攒下饱满的肉汁;秋天嚼结了籽的枯草,沉淀出醇厚的香;冬天则靠着秋末积攒的养分,在寒风里依旧保持着紧实的肉质。高原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阳光把草叶晒得温热,夜里的寒霜让草木凝聚出更多风味,羊吃着这样的草,肉里便藏进了四季的气息 —— 没有腥膻,只有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净” 与 “鲜”。
秋末冬初,是右玉羊肉最鲜美的时候。牧人们赶着羊群下山,肥壮的羊被选出来,褪去羊毛,处理干净后,或整只挂在屋檐下,借着高原的长风自然风干,或切成大块,交给厨房里的人,用最朴素的做法,唤醒肉里的香气。
右玉人做羊肉,从不用复杂的调料掩盖本味。清炖是最常见的做法:大块羊肉冷水下锅,加几片生姜、几段大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再转小火慢慢炖。锅里的汤从清亮变成乳白,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羊肉的香气便顺着锅盖的缝隙钻出来,弥漫在院子里。炖好的羊肉捞出来,蘸一点用醋、蒜末、香菜调的料,入口是酥烂的,轻轻一抿,肉就从骨头上脱下来,舌尖最先尝到的是肉本身的鲜,而后是淡淡的草木香,那是草原留在肉里的痕迹。
除了清炖,手抓羊肉更是把 “鲜” 发挥到了极致。选取羊肋排部位,切成均匀的大块,用清水泡去血水,直接下锅煮,不添任何调料。煮好后装盘,热气腾腾的,带着原始的肉香。上手抓起一根,牙齿咬下去,肉汁在嘴里爆开,没有一丝杂味,只有纯粹的鲜美。配上一碟辣椒油,或是就着刚烙好的胡麻油饼,一口肉一口饼,是北方人最踏实的满足。
到了腊月,右玉的农家院里,总能看到晾晒羊肉的场景。切成条的羊肉挂在屋檐下,被寒风一吹,渐渐收紧,表面结出一层薄薄的霜。这样风干的羊肉,过年时用来炖土豆、炖萝卜,肉变得紧实有嚼劲,吸饱了蔬菜的清甜,又保留着自身的鲜香,一口下去,是年味,也是草原的味道。
如今,右玉羊肉从草原走进了更多人的餐桌。在城市的餐馆里,一盘手抓羊肉、一锅羊肉炖粉条,总能勾起人们对北方旷野的想象。当筷子夹起一块羊肉,尝到那股带着阳光与草木气息的鲜,便仿佛看到了右玉草原上,羊群在长风里漫步,牧人的吆喝声在旷野里回荡 —— 那是土地的馈赠,是自然的味道,也是藏在烟火里的,最地道的北方鲜。
这篇文章以右玉草原为背景,围绕羊肉的生长、烹饪和食用,凸显其独特鲜味。若你想增加特定烹饪方式的细节,或是融入更多右玉当地与羊肉相关的民俗故事,都可以随时和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