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劳力士与卡地亚在瑞士豪华腕表领域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销量与知名度双双称霸,却依然难以摆脱一部分人的轻视与质疑。不少人固执地认为卡地亚太“俗”、劳力士太“土”,这类观点往往并非建立在对产品实质性能或工艺水准的客观评判上,而更多源于主观情绪、审美偏好甚至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究其背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对于卡地亚而言,其品牌源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消费者对其制表专业度的判断。作为一个从珠宝与奢华配饰起步的品牌,卡地亚涉足腕表领域的时间晚于许多传统瑞士制表商,这使一些人质疑其在机芯研发、复杂功能积累等方面的“血统纯正性”。尽管卡地亚近年来在制表技艺上不断精进,并推出多款技术含量颇高的作品,但“珠宝品牌做表”的刻板印象仍难以彻底消解。
此外,卡地亚的设计语言极具辨识度,如Tank、Ballon Bleu等系列造型鲜明,风格偏向时尚与装饰性。这种突出美学表达的取向,在一些偏爱低调、经典风格的表友眼中,可能被视为“过于张扬”或“装饰性大于功能性”。尤其在追求极简主义或工具表风的群体中,卡地亚的华丽设计容易引发审美上的分歧。
价格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奢侈品牌,卡地亚腕表的定价涵盖中高至超高价区间,部分消费者认为其溢价主要来自品牌效应与外观设计,而非纯粹制表工艺。尽管卡地亚不乏高端复杂腕表,但公众更多接触到的是其经典入门款,这也导致一些人以“性价比不高”为由,将其划入“为品牌买单”的范畴。
而从品牌形象与营销策略来看,卡地亚长期与名人代言、红毯曝光、高端活动紧密绑定,塑造出强烈的奢华与社交属性。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奢侈形象,虽有助于吸引目标客群,却也使部分人认为其缺乏传统制表品牌的“内敛”与“专业精神”,甚至被贴上“社交符号”而非“时计工具”的标签。
至于劳力士,被贴上“土气”标签的原因则更多与其视觉风格和社会符号意义相关。劳力士的设计语言极为统一,多年来在外观上变化不大,强调经典与耐用。蚝式表壳、奔驰针、放大镜日历窗等元素深入人心,但也因此被批评为“保守”和“缺乏新意”。在追求个性与前卫设计的消费者看来,劳力士的造型过于中规中矩,难以满足其表达独特品味的需要。
另一方面,劳力士作为全球认知度最高的腕表品牌之一,广泛出现在影视作品、商业广告与公众人物手腕上,这种高曝光度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反效果:部分人认为佩戴劳力士是一种“炫富”行为,甚至将其与“暴发户”“社会人”等刻板印象挂钩。尽管劳力士在精准度、防水性与材质工艺上拥有极高标准,但其强烈的社会标识意义,反而让一些追求低调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审美本身是高度个人化的选择,有人钟情于劳力士的稳健可靠,也有人偏爱卡地亚的浪漫艺术气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批评声音并未阻碍两个品牌持续热销。它们在机芯技术、材质创新、保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始终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两个品牌持负面看法的人群,多数并非其目标客群,也鲜有实际佩戴体验。某种程度上,这种“瞧不起”背后,也隐含着一种因消费距离而滋生的疏离与批判。
说到底,选择腕表始终是个人审美与需求的投射。无论是偏爱卡地亚的美学表达,还是推崇劳力士的实用主义,重要的是基于真实体验与理性认知,而非陷入人云亦云的偏见之中。
本文来自(公众号:机械表大师傅)的原创内容,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