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直到她数学考6分:求你了,别再用“内卷”废掉你的孩子

你家孩子考过6分吗?我有个朋友,女强人,外企总监,就是那种你我身边最常见、也最焦虑的“精英妈妈”。她对5岁女儿的培养,那
你家孩子考过6分吗?

我有个朋友,女强人,外企总监,就是那种你我身边最常见、也最焦虑的“精英妈妈”。她对5岁女儿的培养,那叫一个“武装到牙齿”,什么思维课、奥数班,排得满满当当。

结果呢?前阵子一次数学小测验,女儿的卷子发下来,一个鲜红的“6分”。

我这位朋友跟我说,她当时就懵了,第一反应不是去安慰孩子,而是像个侦探一样,把女儿所有的练习册翻出来,逐一排查——“问题到底出在哪?是哪个环节没跟上?”

就在她“破案”的时候,一抬头,看见她家闺女在墙角站着,不哭不闹,就用一种看陌生人的眼神看着她,小声说:“妈妈,我是不是特别笨?”

你看,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

这事儿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们这代父母,总觉得自己特明白,在用最科学的方法“武装”孩子。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正用一种“我是为你好”的姿态,亲手废掉孩子身上一个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都在扼杀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其实啊,今天中国父母的焦虑,根儿上就一个矛盾:又怕孩子输,又怕孩子苦。

在“推一把”和“放过他”之间,反复横跳。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报更多的班,让他们拿更多的奖,就是为他们的未来添砖加瓦,是给他们穿上了一层“黄金盔甲”。

但那张6分的卷子,就像一盆冷水,让我那个朋友瞬间清醒了:那不是盔甲,那是个一碰就碎的“蛋壳”。

我们拼命用分数、名次这些外部的、结果性的东西去定义一个孩子,这会带来一个致命的后果——它会彻底摧毁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孩子,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他的“心理自愈能力”和“内在驱动力”。

你想想看,一个从小只为100分学习的孩子,当他考了60分,对他来说,天就塌了。一个从小听惯了“你真棒”的孩子,一旦没人给他鼓掌了,他就彻底懵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就是“精神免疫力”被破坏的典型症状。而我们现在的“内卷式”教育,恰恰就是这种病毒的超级培养皿。

别说“你真棒”,试试这三句“话术工具”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放任自流,彻底“躺平”?

也不是。

我那个朋友,后来做了一件事,我觉得特别牛。她把那张6分的卷子给撕了,抱着女儿,跟她聊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后来我一琢磨,嘿,这不就是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成长型思维”理论的民间应用版嘛。

这套“话术工具”,今天我白送给你,你可以马上拿去用。

第一个工具,叫“夸过程,不夸结果”。

她跟女儿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看到你把卷子都写满了,肯定动了好多脑筋。我们一起看看,是哪个小怪兽卡住你了,让你觉得最困难?”

你看,高明吧?一句话,就把焦点从“6分”这个结果,转移到了“写满了”这个过程。孩子一听就知道,你看见了我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我的失败。防御心态一解除,沟通的大门才算真正打开。

第二个工具,叫“问策略,不问对错”。

她找到卷子里唯一一道女儿做对的难题,特夸张地说:“哇!这道题这么难,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快教教妈妈!”

这招更有意思了。这是在干嘛?角色互换。让孩子当你的老师。这一下,孩子的价值感就起来了。他会意识到,原来“我怎么想的”,比“我做没做对”更重要,这才是自信的真正来源。

第三个工具,叫“聊挑战,不聊审判”。

最后,她合上卷子说:“这张卷子就像一个大BOSS,我们这次没打过。但这不代表我们笨,只说明我们现在的‘武器’还不够。明天我们一起去找个更厉害的‘新武器’(新方法),再来挑战它一次,好不好?”

你听听,这哪是聊学习,这简直就是在组队打游戏啊。把失败定义为“挑战”,把错误定义为“方法不对”,这就给孩子植入了一个最宝贵的信念:所有困难,都是可以被克服的,只要我们找到新工具。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那个问题

你看,聊到这儿,你可能发现了。

我们今天聊的,表面上是怎么教育孩子,但根儿上,其实是我们这代父母如何面对自己的焦虑。

反内卷,不是让你放弃努力,去“躺平”。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去做一件更难、但更正确的事:放弃用“确定性”的分数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转而去投资孩子“不确定”的内在成长。

我特别喜欢我那个朋友后来总结的一句话,她说:

“我们如此努力,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台更精密的学习机器,而是为了赋予他随时可以掀翻棋盘,说‘我不玩了’的底气。”

所以,你不用急着决定明天要不要给孩子加个班。

你先想想:对你来说,你最想赋予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评论区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