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进入全画幅的无反系统,截至目前为止索尼 E 卡口在 50mm 定焦的选择可谓是琳琅满目。
然而在如今「既要,又要」的“主流”消费者需求下,其实不难发现即便原厂、副厂一抓一大把,但“能选”的 50mm 定焦镜头其实并不多。
继以新一代旗舰姿态出现的索尼 FE 50mm F1.2 GM 之后,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索尼 FE 50mm F1.4 GM 也随之发布了。
受惠于更新换代的「时代红利」,
索尼 FE 50mm F1.4 GM 或多或少会给人一种「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感觉。
尤为明显的一点,
是其后组镜头结构与索尼 Planar T* FE 50mm F1.4 ZA 可以说是完全一致,故此也有不少人认为,索尼 FE 50mm F1.4 GM 是以索尼 Planar T* FE 50mm F1.4 ZA 为蓝本,往高性能轻量化方向的改进版本。
67mm 口径配上 516 克的重量,对比起索尼 Planar T* FE 50mm F1.4 ZA 来说确实轻了不少。但真要用「轻便」来形容索尼 FE 50mm F1.4 GM 的话,感觉还是有点勉强。
特别是旗舰位置有索尼 FE 50mm F1.2 GM 坐阵,索尼 FE 50mm F1.4 GM 作为新时代下无明显短板的「水桶型」镜头,其重量控制方面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至于体积方面,
同场取出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做体积参照物,那就很清晰地可以感受到,索尼 FE 50mm F1.4 GM 的遮光罩,便是 ta 给人“有份量”感觉的来源。
所以个人觉得若是追求「极致轻便」的话,索尼 FE 50mm F1.4 GM 还是不太合适。
但话又要说回来,
我们对 50mm 定焦之所以有「高性价比的轻便大光圈」这样的固有印象,几乎都是源于当年单反时代双高斯结构是 50mm 定焦的主流。
反观现在,如今人们镜头画质和性能的要求已经今非昔比,想要 50mm F1.4 能回到单反时代那样,滤镜口径集中在 49mm-58mm,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
参考理论上是同等级的佳能 RF 50mm F1.4 L VCM,或许 67mm 口径 + 600g 内已是当下画质与体积重量之间最好的平衡点了。
镜身上的「配套」,索尼 FE 50mm F1.4 GM 可谓是应有尽有。
光圈环、自定义对焦锁定、无级光圈切换、AF/MF 切换均配备齐全,甚至 ta 还比索尼 FE 50mm F1.2 GM 多一个光圈环锁定开关(虽然我觉得这个开关其实没什么用)。
实际上机时,就算使用的是三代机身,也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也因为镜身具有一定体积的缘故,即便按键/开关较多,但仍然能够做到合理地将其分布在镜头各处,整体而言符合可靠又不会造成太大负担的预期。
作为「G Master」的一员,高画质、高性能自然会是「标配」。
在对焦性能方面,
索尼近年来的“传统艺能”是:没什么是一组 XD 线性马达搞不定的,如果有那我们就多加一组。
像索尼 FE 50mm F1.4 GM 这种 67mm 口径内的镜头,一组 XD 线性马达就够了。
很多人都会认为,镜头只要追焦足够迅速那就是对焦很好。但在我的角度看来,对焦性能好的镜头,是单次对焦和连续对焦速度快得几乎没区别,那才是真的快。
毫无疑问,索尼 FE 50mm F1.4 GM 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假如要找对焦性能类似的参照物的话,索尼 FE 50mm F1.4 GM 的对焦速度和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索尼 FE 20-70mm F4 G 相约。
尽管这段时间的拍摄尚未遇到十分极限的场景,单就活动现场或环境较为杂乱的场景来说,索尼 FE 50mm F1.4 GM 无论是单次对焦还是连续对焦,都能给我快速稳定可靠的感觉。
F1.4,中心 100% 放大
F1.4,边缘100% 放大
画质方面,
一枚 G Master 镜头全开光圈中心边缘都相当锐利那是基本操作。我特别喜欢索尼 FE 50mm F1.4 GM 在逆光下的表现,几乎看不到眩光以及低色散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至于「镜头玄学」方面,
本以为索尼 FE 50mm F1.4 GM 是一枚“很实用”、“很工作”的镜头,而在实际使用下来,发现还是有点意思的。
虽则索尼 FE 50mm F1.4 GM 的镜头设计与索尼 FE 50mm F1.4 ZA 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两者的焦外表现给我的感觉是有颇为明显的差异。
前者会略带反望远结构的剥离感,后者则更倾向双高斯结构那般有过度的自然之感。
色彩表现上,索尼 FE 50mm F1.4 GM 浓郁且明快,呈现出来的质感相当吸引眼球。
当然了,
「镜头玄学」更多还是要个人慢慢感受慢慢品味,并不建议过于科学地分析。
毕竟,
不少人用过索尼 FE 50mm F1.4 GM 之后,会认为其口径蚀严重、焦外还很硬。本想科学地对比的我,对比了能拿到手的 4 枚标头后,只能说实际拍摄的话估计没几个人会在意……
顺带一提,
索尼 FE 50mm F1.4 GM 采用了「G Master」系列一脉相承的线性对焦环,精准但没有任何手感可言。
只不过自从添置 FX3 之后,仿佛真的没遇到过什么弱光要求是 F2.8 + ISO12800 搞不定的,加之最近的视频也不需要如此“肤浅”,所以至今还未用 ta 来拍过视频……
相比起什么“均衡”、“轻便”之选,
我更愿意将索尼 FE 50mm F1.4 GM 称之为“可靠的「降本增效」大师”。
站在索尼的角度,
用较低研发成本(蓝本已有)便能填补中高端市场的空白,这无疑会让 E 卡口系统用户粘度进一步加强,毕竟蔡司的对焦性能放到今天确实有点儿慢了(而且继续卖估计还要给蔡司钱)。
站在用户的角度,
无需“咬牙”买旗舰,便能拥有高性能高画质的无短板体验,同样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假如你是可以忽略其价格的用户,
F1.2 和 F1.4 之间你只需要纠结其体积重量是否能够承受,皆因索尼 FE 50mm F1.2 GM 的表现,是我在店内简单上手便能知道,ta 比起索尼 FE 50mm F1.4 GM 是几乎全方位地更加优秀(各方面都起码好一点点)。
索尼 FE 50mm F1.4 GM 开始,
索尼陆续还发布了索尼 FE 28-70mm F2 GM 以及索尼 FE 50-150mm F2 GM,似乎 G Master 系列镜头正悄悄地和佳能红圈 L 镜头一样,“双线操作”,在保持自身优势之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一边是发布了二代且价格普遍有所“松动”的「常规旗舰规格」镜头,另一边则是「超规格」大光圈镜头证明光学还在进步。
如是者,
要是未来出现体积重量还能稳住的索尼 FE 35mm F1.2 GM 甚至索尼 FE 85mm F1.0 GM 的话,或许也不足为奇。
(瞎猜的,大概率什么都没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