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保良局总理张馨玲,身兼中区少年警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多年来致力于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融合。
▲张馨玲
从教育提案到青少年帮扶,从长者关怀到经济建言,张馨玲始终以务实行动传递爱国爱港信念,为香港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张馨玲的工作,常常像一座桥梁。她如此总结:“我希望可以传递一些讯息,告诉大众,在香港还是有一批爱国爱港的人士。我希望能通过更多的交流,把内地跟香港结合起来。”
谈家国情怀:
爱国爱港的桥梁建造者
张馨玲的成长经历丰富,她出生在香港,童年去过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
“在台湾读书时,我意识到对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因为大家终究是一家亲。虽然台湾的历史教育可能与大陆有所不同,但对祖国的了解是我们慢慢接受的。”张馨玲说。
这种家庭教育的种子,在张馨玲成年后逐渐在心中生根发芽。“我妈妈也会跟我讲我们的根源,因为父母是上海人,他们希望总有一天能回到祖国、回到上海,好像寻根一样。”
张馨玲提起父母对自己的爱国教育,早年祖国内地的经济还在发展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导她祖国需要他们尽一份力,怎么做才能帮到更多的同胞。
谈到爱国爱港,张馨玲的眼里闪着坚定的光。“我先生是福建人,和他在一起后,我对祖国的认识更加深入。”她说,“但真正的认同不是靠说教,而是要通过行动。”
这种行动力体现在张馨玲工作的每个细节:在保良局147年的慈善传统中延续爱心,在少年警讯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在政协提案里推动两地融合。“香港的特殊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她强调,“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更多桥梁,让香港和内地真正融为一体。”
谈“黑暴事件”:
希望祖国、香港能变得更好
2019年的黑暴事件,曾让张馨玲对当时的香港忧心忡忡。
“前几年黑暴事件对学生们的影响很不好,扭曲了他们的认知。所以黑暴事件之后,我作为政协委员,很希望让香港的民众们知道,祖国是一直关心着我们的,不要再觉得中国和香港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区。”张馨玲如是说。
谈及此,气质温婉的张馨玲语气严肃起来:“尤其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大家真的不要再想分成不同的地区,而是要融为一体。因为祖国对台湾的厚爱,大家都看得到;其实对香港的厚爱,我们也都看得到。”
“黑暴事件经历过后,你就会希望祖国、香港能变得更好。怎么变得更好呢?我们都要出力、都要用心,不是光用讲的。”这份爱国的热忱,让张馨玲更加积极地投身公益和青年交流工作。
张馨玲带领香港青年走进内地,参观企业、走访学校。“语言已经不是障碍了,现在香港年轻人普通话都很好。”她欣慰地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真正了解祖国对香港的支持有多强大。”
谈政协工作:
推动教育多元化,减少“考试依赖”
“我们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评分方面可能比较单一,最终考试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进入名校。”身为福建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馨玲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参加今年的福建省政协会议时,张馨玲提出了三个重要提案,其中第一个就直指教育改革。“我提案过,希望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考核机制,比如多元化一点,除了只专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考虑其他才能或优秀的方面,作为大学录取的指标。”
张馨玲的分析颇为务实:“可能最终的考试结果,才是学生能否进入名校的决定因素。”但她建议,“比如,有的人体育特别好,有的人画画特别好,这些都可以纳入衡量成绩的标准。”
在今年的福建省两会提案中,张馨玲还建议进行教育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创造力。
挽救失足少年:
给犯错的孩子一个机会
“教育之后,第二个思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张馨玲面色凝重地说起这个话题,“以香港为例,前几年黑暴事件后,很多青年人甚至大学生犯了罪,他们正在接受惩罚。”
谈到去监狱参观的经历,张馨玲的声音不禁有些哽咽:“我去监狱参观后,发现很多人愿意悔改,但我们需要给他们机会。那么如何提供机会呢?”
张馨玲详细介绍了香港的改造计划:“比如香港赛马会,他们启动了一个五年计划,提供名额,让监狱里的学生或其他人有机会获得大学文凭,这是对他们进行改造和自新的机会。在监狱里,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课程,让他们在这里面拿到文凭,走出社会时,他们就有学历了,或者信心也增加了,也才会得到提升。”
说到动情处,张馨玲停顿了一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给很多人,他们真的很年轻。我去探访时,有的才刚入大学,有的正值好年纪,但他们真的不懂,被欺骗了,然后愿意悔改。”
张馨玲也联想到了内地的青少年,“内地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可能年少无知,但怎么再给他们机会呢?因为很难,他们进去后要再出来、重新开始,被社会接受,被家庭接受,这都是很难的开始。”她希望社会逐渐关注这些年轻人,给他们相应的重生机会。
关注儿童和老人:
守护香港被遗忘的角落
“在保良局,我感受颇深。”张馨玲谈起保良局的工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拥有很多的学校,主要关注学校中的青年人、年轻人以及长者,其中,长者与儿童群体最为需要关注。”
谈到保良局的儿童服务时,张馨玲表示:“保良局的总部,有类似托儿所的功能。许多被遗弃的婴儿会被送到这里,有人甚至从0岁住到18岁,在保良局度过了很长的人生。保良局提供学校,确保他们至少能完成基础教育,不用担心生活问题,我们会提供最好的教育给孩子们。”
“因此,保良局不仅是一个慈善机构,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说到这里,她颇感欣慰。
老年人,常常是社会中被遗忘的群体,张馨玲对他们格外关注:“对于长者,我们希望提供更好的身心照顾。在我们的长者中心里,有些长者可能患有重病,家庭负担沉重,无法承担料理生活的费用。因此,我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馨玲分析工作的具体成效:“以我们的长者中心为例,床位数量从五六十人到一百人不等。在政府补助的支持下,长者的经济压力得以减轻,同时得到优质的照顾。”她特别谈到,“我们有注册的护士24小时值班,确保长者得到全面照顾。”
张馨玲认为,除了长期居住在长者中心的老人,全社会的老年人,都应该受到关注:“我们还有日间长者中心,为退休长者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避免长者与社会脱节。”她特别解释说,“如果长者整天待在家中,可能无法了解社会动态。”
“而我们的日间长者中心,可以提供多种活动,如玩游戏、肌肉训练、香薰治疗等,让长者有活动的空间。”她提到香港的“寸土寸金”:“在香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尽力提供交流空间,让长者之间进行交流。”
对于长者中心的现状,张馨玲非常满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长者们身心愉快,增进交流,让他们知道社会并未遗弃他们。当然,长者也可以开开心心打麻将。”
“对很多长者来说,他们害怕被社会遗忘。” 她恳切地提到。
谈香港前景:
在变革中坚守信心
近年来,香港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作为一名商业人士,张馨玲是如何看待当下的经济情况呢?
“(经济压力的存在)我觉得肯定是的,尤其是疫情过后,”张馨玲思考香港的发展,语气愈加严肃:“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局面,是一场灾难。疫情之后很多东西都不一样,现在的经济环境也跟以前不一样。”
但谈到香港的定位时,张馨玲语气坚定:“我们希望维持香港的稳定,现在有很多利好消息,也希望香港能继续稳定其金融地位。”她强调:“香港一直是全球最佳的桥梁,其地位不应变,也不会变,我相信中央会全力支持。”
作为企业经营者,张馨玲坦言面临的挑战:“对本土企业来说,香港还是我们的家。在经营方面,我们希望多元化;在投资方面,也在寻找更多投资机会。”她自信地表示,“现在科技进步,大家都在讲人工智能,这肯定是我们下一步想去了解、研究的方向,思考如何拓展业务,壮大业务。”
“以现在经济环境来讲,我们可能还是需要时间。”当被问及对香港经济前景的看法时,张馨玲沉思片刻:“经济发展有其规律,我们可能还在一个阶段,需要时间来沉淀,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张馨玲(左)与朱顺忠
然而,张馨玲很快又展现出企业家特有的乐观心态:“但我们肯定要对它有信心,我本身是很有信心的。”最后,她的总结简单有力:“那就让时间证明一切。”
诚如张馨玲的自信态度,就在本次采访前后,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GDP增长2.5%,2025年第一季度增速加快至3.1%。
正如张馨玲的乐观预期——社会经济正在稳步复苏。
采访:朱顺忠
撰文:许腾飞
视觉: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