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10月11日 22:23 湖北
2020年冬天,一张布满文身的14岁少年面孔突然刷屏短视频平台,四川少年夏朝勇被网民称作“纹面男孩”。
彼时,他额头纹着太阳与眼睛,脸颊覆满鱼鳞与般若,直播时自称“四川战神”,粉丝量一夜飙至百万,打赏最高一晚进账20万元。
然而,平台升级监管后,账号因“低俗文身”被封,流量戛然而止,失去了网络收入,夏朝勇才发现自己早已寸步难行。
身份证在长沙丢失,因面部文身无法通过人脸核验,派出所拒绝补办,他成了“黑户”。
四年里,他住过10元旅馆,捡过垃圾,进厂打螺丝因无身份证被拒之门外,连核酸检测都无法实名登记。
“没有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微信实名都用不了,只能蹭父亲的账号。”夏朝勇对记者说。
文身带来的痛苦远不止于此。
2022年起,他尝试激光清洗,每做一次“像烟头按在皮肤上”,右眼皮因当年操作不当永久下垂。
帮他清洗的青岛文身师海飞回忆,少年最初“心性不坚定”,旧疤未愈又添新图,直到2024年才彻底配合治疗。
10月11日,夏朝勇给记者发来最新照片,额头、左脸、下巴已基本干净,仅剩右眼周围淡痕,预计再洗两次可在明年年中彻底清除。
同月,他在深圳完成身份证补办,结束四年“黑户”身份,照片里的他剪短了头发,眉宇间已不见当年的乖戾。
拿到证件当天,夏朝勇写下一句手写声明:“在无知的年纪做了选择,在懂事的年纪一直在承担后果。”
他告诉媒体,希望这句话成为未成年人的警示,“不是每个人都能为年少无知买单”。
回溯文身起点,夏朝勇的回忆充满灰暗。
2006年生于四川乐山,生母患精神疾病,父亲再婚后,他常被鞭打,甚至被绑摩托车拖行,9岁第一次文身只为“显得可怕,不再被欺负”。
11岁离家出走,睡桥洞、捡废品,14岁靠展示文身在直播平台混口饭。
当年为他文身的师傅超过20人,多数图案粗糙且未完工,却再无法抹去。
如今,夏朝勇在东莞一家洗文身工作室做助理,包吃住,月薪三千,下班后直播呼吁“未成年人别文身”。
他坦言仍想靠网络改善生活,但再不敢用夸张形象博眼球,“观众更爱看以前那个‘二流子’,可我不想再演”。
海飞证实,少年已能主动洗碗、洗衣,“比过去踏实”,但“能否彻底回归社会,还要看他自己”。
面对“是否后悔”的提问,夏朝勇回答干脆:“文身限制了我的工作,年龄限制了我的所有工作。”
他计划明年脸部干净后报考驾照,再学一门技术,“靠脸吃饭的日子已经过去,往后想靠手艺”。
采访末尾,他叮嘱记者多写一句:未成年人文身易,洗掉难,冲动之前“先想想能不能承担后果”。
2020年修订、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零六条新增条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
2022年民政部又发文要求强化市场监管,对违法经营者处以停业、罚款直至吊销执照。
然而,记者暗访调查显示,部分门店仍不核实年龄,甚至伪造监护人同意书,违法成本偏低导致禁令空转。
业内人士呼吁,应将“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列入联合惩戒,建立从业黑名单,并强制门店张贴“禁止未成年人文身”标识,接受扫码年龄验证,形成闭环管理。
心理研究指出,青春期大脑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成熟,冲动控制与风险评估能力显著弱于成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表明,初二至高二阶段尝试文身的青少年中,六成表示“同伴都文了”,五成称“想显得成熟”,仅不足一成经过两周以上深思熟虑。
心理学家在专栏中分析,少年将身体当作“即时情绪留言板”,一旦遭遇家庭冲突、校园排斥或网络猎奇,极易把文身当成快速获得认同的“解决方案”,却低估其永久性及社会标签效应。
文身对人生的影响并非仅仅只在“皮肤之上”。
北京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2021年抽样显示,面部或颈部可见文身者获得首轮面试的概率下降四成,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明显。
银行、公职、参军、空乘等岗位更将可见文身列为直接淘汰项。
文身一旦位于面部、手背等无法遮蔽区域,即构成“硬标签”,在陌生人社会中被迅速归类为“越轨者”,即使个人品行良好,也需付出额外证明成本。
夏朝勇的四年“黑户”与求职碰壁,正是标签效应与制度门槛叠加后的现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