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无谓的牺牲还是英勇的抗争?细节中的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大海战,甚至可以说是清日之间赌上国运的一场战斗。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上喋血厮杀

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大海战,甚至可以说是清日之间赌上国运的一场战斗。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上喋血厮杀,最终北洋水师全灭,日方大胜,获得了未来几十年发展的资金,而清朝,则离支离破碎又进了一步。

一直以来,对于黄海海战都有众多的故事,如丁汝昌未做好战争准备就贸然开战,邓世昌的慷慨赴死等。那么,黄海海战的真相是什么?下面请听我用几个细节来解读黄海海战。

一、丁汝昌有无做好战争准备?

一直以来,对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贬低就是很多的。人们认为正是因为丁汝昌怯战避敌,没有做好准备,因此才导致大败,那么实际上的丁汝昌表现如何呢?

首先丁汝昌是有战斗准备的,为了应对日本军舰来袭,丁汝昌将北洋海军各舰船做了梯次配置。

其中“平远”“广丙”布置在大东沟入口,警戒转运海域的安全;

“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来远”“经远”“济远”“广甲”“超威”等主力战舰负责整个大东沟海面的安全。

四艘鱼雷艇负责游走护航。

后日舰队来袭,丁汝昌部及时发现日舰队,丁汝昌、刘步蟾、汉纳根三人发出了“立即起锚”的号令,北洋舰队十艘主力战船按照平时的训练迅速变化成接敌战斗队形,以5节的速度向前开去。因此北洋水师确实是有战斗准备的。

马吉芬也记载:

中日起衅之后,我舰队员兵,无不锐意备战。有鉴于丰岛一役,济远、广乙两舰之覆辙,各舰皆将舢板解除,仅留六浆小艇一只,意在表示军舰殒命,即乘员殒命,舰存与存,舰亡与亡,岂可有侥幸偷生之念,或藉舢板遁逃,或忍败降之辱哉。此外若十二寸炮之薄炮盾,若与战斗无益之木器索具玻璃等,悉行除去无余。……战斗喇叭余响未尽,而战斗准备业已整然,此最足令余兴奋者也。

综上来看,丁汝昌是有做战前准备的,并且北洋水师的士气是非常旺盛的,且对之前丰岛海战时的错误进行了订正,因此来看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他本人的战前准备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黄海海战中两军阵型图

二、黄海海战中谁开了第一炮?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些年争论还是非常厉害的,日本人坚称清军开了第一炮,中国坚称日本人开了第一炮。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像“莱克星顿的枪声”一样,究竟是美军开了第一枪还是英军开了第一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但是却有它背后的重大意义。

其实近年来两国学界已经渐渐达成共识,开第一炮的是“定远”舰,也就是清军开出了第一炮。日军记录:

“定远”的炮台吐出一团白烟,接着轰然巨响,30厘米大炮弹冲开烟雾,从第一游击队头顶高高飞过,于左舷附近落入海中,海水顿时腾高数丈。

随着“定远”舰的第一发炮弹打出,两军开始了激烈的交战,然而当时两军都没有到预定的战斗位置,炮弹基本上都是打空的。

当时“定远”舰离日舰是非常远的,日方记载大约有5400米,中方记载有“八千码”,我们推测大约有6000米的距离。这已经超出了大炮的射程,为何“定远”舰要在此时开炮呢?

有人认为这是“先发制敌”,在远距离上用大炮的给敌人以威慑。不得不说,若是打中了还有威慑力,可是这打不中,谈何威慑力?

我们再看,“定远”号的管带是刘步蟾,相对于其他经历过战阵的人来说,这次战斗是刘步蟾的第一次战斗。我们都知道,在战斗之中,往往会存在新兵因为缺乏战斗经验而胡乱放枪以至于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因此我们推测,很有可能是因为刘步蟾缺乏战斗经验,错误地估计了当时日清两国军队的距离,在手忙脚乱之下错误放炮,以至于打出了这黄海海战中的第一炮。

黄海海战作战图

三、撒血盘肠恶斗日本的清军官兵

虽然最终黄海海战清军大败,但是清朝官兵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善战是值得我们去记住的,他们或是高级军官,或是普通水勇,但是在此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愧于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份。

首先来说,当时的战况是极为惨烈的,在一位外国观察家的日记中,我们可见如下记载:

一团团又大又浓的黑烟,没有风把它吹散,透过烟雾,那些巨大战舰摇摇晃晃的样子隐隐呈现,难以分辨清楚,他们犹如许多发怒的巨龙在喷吐火焰;此外还有几艘军舰也在燃烧,因为他们已经中炮着火;而压倒一切的大炮声震人心弦,如同雷电交加,响声不绝。

日军将攻击的重点放在旗舰“定远”舰身上,当时提督丁汝昌的左腿被夹在了木头之中,身子不能动弹,熊熊燃烧的大火将他的衣服点燃了,后来水手将他的衣服撕掉,但是丁汝昌的脸和脖子还是被重度烧伤。在自身重伤的情况下,丁汝昌坚持死战不退,他用血水模糊的眼睛观察着战场,坚持指挥战斗。

当时“来远”舰的二副谢葆璋回忆:当时自己有一个远方亲戚在“来远”舰上当炮手,海战时有一发炮弹在这个炮手身边爆炸,弹片击穿了他的肚子,顿时肠子飞了出来,粘在了烟筒上,这个炮手坚持打完了最后一炮,然后牺牲。谢葆璋心如刀割,将肠子撕了下来,放在炮手的腹中。其他的士兵没有害怕,反而以一种更加同仇敌忾的心情与日军大战。

另有“镇远”号上的美国人马吉芬的回忆:一门大炮的炮手在瞄准时被弹片击碎了透露,他的头骨的碎片溅到了身边人的身上,在他扑倒之时,下一层的一名炮手就抱住他的腰,把他的尸体交给下面的人,然后自己结果炮手手中的炮线,接替其位置,继续开火。

最后说一下邓世昌,这位英勇血性的汉子,黄海海战中最为悲壮的一人。在“致远”舰接近沉没时,他开动全部马力去撞击日军的“吉野”舰。“致远”舰沉没,邓世昌落水,他的仆从刘忠奋力将游泳圈递上,却被邓世昌推开,面对所有救援,他全部都拒绝了,他大喊:

“吾志靖敌氛,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当他的爱犬“太阳犬”前来救助主人时,邓世昌将爱犬搂在怀里,一同沉入波涛之中。“船在人在,船亡人亡”,邓世昌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这句话。他的死,悲壮,豪迈。

光绪皇帝后降下圣旨:

“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战船,被溺后遇救出水,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死事尤烈,尤着加恩予谥。”

然而虽然将士们作战英勇,但是黄海海战还是以大败告终,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海战中,他们将会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搏。

战斗中的致远舰死战不退,最终沉没

四、总结

本来写历史,不能带有太多感情色彩,但是写到此处,我却是义愤填膺。

我为邓世昌等人所不值,他们以生命捍卫的,仅仅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王朝,而他们本来有能力去为中国做更多的事情;他们本来有机会享受美好的生活,却撒血盘肠,死在战场之上。

但是我也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正是一个又一个不怕死,不畏死,不惧死的个人,才让一波又一波的外国侵略者看到“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倒”。

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

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着青铜器;

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

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

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

而现在我们和美利坚人一较长短!

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而我们的对手却已经换了好几轮!

为什么我们可以一直站在世界上,因为中国人啊,从来不会跪下去,正是因为无数的勇敢的人用血和肉铸成了长城,我们中国才可以一直走下去。

永不忘那些为了中国而流血牺牲的人。

甲午海战图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参考文献:《中国海军史》,《日清战争》,《重读北洋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