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竞争正在由“拼配置”走向“拼底层技术整合力”。谁能把设计、动力系统、底盘平台和用户体验用研发能力串联起来,谁就更有机会脱颖而出。9月8日正式上市的领克10 EM-P就是这样一个范例:一场看似低调的发布会,在56分钟内就收获超过10000台大定订单,显示出背后深厚的技术与产品功底。
研发驱动的原创设计
领克自创立起就坚持都市对立美学,并在研发端持续投入以形成稳定的原创体系。The Next Day概念量产后,不仅在新能源车型中获得高评价,也使设计语言更易于量产延伸。
领克10 EM-P正是这种研发成果的集大成者:破晓之光日行灯、黑钻棱切穹顶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锋曜运动套件(全新前唇、侧裙、小尾翼)与21英寸锋曜轮毂、可升降隐藏式尾翼则是设计与风洞测试反复迭代的结果,将空气动力学与美学同时兼顾。
在色彩研发上,极夜黑、流体灰、拂晓白、鎏光金、天云米、璃光紫六款配色中,鎏光金与天云米采用默克专利Xirallic®双珠光晶彩光学车漆,色彩饱和度提升30%以上、成本高出两倍;30台机器人接力喷涂10小时,8层防刮耐腐蚀工艺体现的是制造端的精细化水平。
智电四驱:多电机协同的系统工程
领克10 EM-P全系标配eAWD智电四驱与EM-P智能电混系统,这不是简单的零件堆叠,而是研发端的系统工程成果。
其动力系统由47.26%超高热效率的1.5T Evo全新电混专用引擎和DHT Evo混动电驱组成,后者整合P1电机、P3电机与3挡变速箱,并协同后桥P4电机,实现390kW总功率、755N·m最大扭矩、0-100km/h加速最快5.1秒。CLTC工况下亏电油耗最低仅4.2L/100km,达成“四驱操控、两驱油耗”的研发目标。
eAWD智电四驱系统10ms瞬时响应、智能电混/纯电/性能/雪地四种模式无感切换,背后是整车控制算法的长期优化。
平台与底盘:隐藏在体验背后的技术底座
平台化是现代汽车研发的关键。领克10 EM-P基于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结合纯铝合金双叉臂前悬架、增强版五连杆独立后悬架以及液压可变阻尼悬架技术,形成稳固的底盘架构。
经过赛道级全场景调校,其麋鹿测试成绩高达83.2km/h,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平台刚性、悬架调校与电子控制系统协同优化的体现。
研发导向的多场景设计
如今年轻用户对车的期待不止是“好开”,而是能融入多元生活。领克10 EM-P在研发早期就把“多场景适配”列为目标:后排纯平地板与28处储物空间如同“空间魔术师”,满足露营装备、折叠桌椅或日常购物用品收纳;四驱系统在陡坡、湿滑等复杂路况下稳定性更高,为用户提供安全感。
冷热一体冰箱、NAPPA真皮按摩座椅、哈曼卡顿23扬声器音响这些配置,并非临时堆砌,而是研发过程中通过用户调研和功能集成得出的解决方案。
高研发投入往往意味着高售价,但领克10 EM-P在上市时推出16.38万-20.18万元官方限时优惠价,并附带8重限时购车权益,把研发成果真正“落地”为用户可负担的产品。这也是研发体系成熟度的一种体现:用平台化、模块化和供应链协同降低成本,再把性价比释放给消费者。
领克10 EM-P“56分钟破万单”不是单一卖点的胜利,而是研发能力、平台整合、制造工艺、用户洞察四个维度同时成熟的结果。它显示出新能源车从“比拼配置”到“比拼整合力”的行业趋势,也为其他车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用研发驱动设计,用平台化降低成本,用技术集成提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