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不惑携子入京路:苏洵用雄文叩开北宋文坛大门

眉山文脉传千古:苏洵与北宋文坛的晚成传奇嘉祐元年(1056 年)深秋的汴京城,一场秋雨刚过,空气里满是凉意。六十岁的翰林

眉山文脉传千古:苏洵与北宋文坛的晚成传奇

嘉祐元年(1056 年)深秋的汴京城,一场秋雨刚过,空气里满是凉意。六十岁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手持一卷《权书》,坐在窗前反复品读,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击节赞叹。当读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时,他不禁起身踱步,对身边的人感叹:“此等雄文,当出自饱经世事之辈,没想到竟来自蜀地一位中年士子!” 这位让欧阳修如此推崇的文人,便是年近五十才携子入京的苏洵。从眉山乡间的浪荡子弟,到中年发愤的苦读儒者,从《六国论》的纵横捭阖到 “三苏” 同列文坛的佳话,苏洵用 “大器晚成” 的人生,在北宋中期的文坛上书写了一段独特传奇。他的文字里藏着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更凝聚着蜀地文脉的深厚底蕴,而他对苏轼、苏辙的教育,更让苏家文脉得以延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

 

一、眉山少年:从游学四方到幡然醒悟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苏洵降生。父亲苏序是当地有名的乡绅,为人豁达,喜好读书,虽未入仕,却在地方上颇有声望。苏洵是家中幼子,上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兄长们都勤奋好学,苏涣更是在天圣二年(1024 年)考中进士,成为苏家第一个做官的人。

少年时期的苏洵,却与兄长们截然不同。他天性聪慧,却不喜科举应试的刻板文章,反而对历史、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十五岁时,他便开始四处游学,从眉山出发,游历成都、重庆等地,探访名山大川,结交江湖豪侠。有次他在成都结识了一位退役老兵,老兵向他讲述了许多边疆战事,苏洵听得入迷,回家后便开始研读《孙子兵法》,常常对着地图推演战术,甚至还自己撰写了几篇兵论。

父亲苏序见他不务正业,多次劝说:“你兄长已考中进士,你也该专心科举,为苏家争光。” 苏洵却不以为然:“科举文章多浮华空洞,非我所愿。我要学的,是经世济民之术。” 二十岁时,他在家人的催促下参加科举考试,却因文章不符合应试规范而落第。这次落第并未让他消沉,反而更坚定了他 “不随世俗,潜心治学” 的想法。

此后几年,苏洵继续游学四方,足迹遍布蜀地。他曾沿着长江东下,到达荆州、武昌等地,考察当地的地理形势和民生状况;也曾深入秦岭,探访古栈道,感受历史的沧桑。这段游学经历,让他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游记中写道:“蜀地虽险,然百姓疾苦却鲜有人知。官吏贪腐,赋税繁重,若长此以往,恐生祸乱。” 这些观察和思考,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天圣九年(1031 年),苏洵二十五岁,娶了眉山名士程文应之女程氏为妻。程氏知书达理,对苏洵的治学之路十分支持。婚后,苏洵虽仍未放弃游学,但也开始收敛心性,将更多精力放在读书上。他在眉山家中修建了一座书房,取名 “来宾馆”,收藏了大量书籍,从经史子集到兵法谋略,无所不包。每天清晨,他便来到书房读书,直到深夜才休息,有时为了一个历史问题,甚至会查阅数十种典籍,反复考证。

然而,真正让苏洵 “幡然醒悟”、决心专心治学的,是在他二十七岁那年。当时,他的长子苏轼降生,初为人父的喜悦让他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有天晚上,他看着熟睡的儿子,又想起自己多年来一事无成,不禁心生愧疚。他对妻子程氏说:“我已二十七岁,若再蹉跎岁月,不仅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孩子。从今往后,我要发愤苦读,为孩子树立榜样。” 从此,苏洵彻底放弃了游学,闭门苦读,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 “寒窗苦读” 生涯。

二、中年苦读:十年磨剑的治学之路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五岁,是苏洵治学最刻苦的十年。这十年里,他几乎断绝了所有社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便是在 “来宾馆” 中读书、写作。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治学计划:清晨研读儒家经典,上午钻研历史典籍,下午撰写文章,晚上则复盘当天的学习内容,整理读书笔记。

为了打好学问基础,苏洵从儒家经典入手,精读《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典籍,不仅要求自己能背诵,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他对《论语》中的 “仁政” 思想尤为推崇,常常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思考如何将 “仁政” 理念应用到治国理政中。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仁政者,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若官吏贪腐,赋税繁重,虽有仁政之名,却无仁政之实。”

在研读历史典籍方面,苏洵尤其注重《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他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注重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他对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常常为了一个历史细节,查阅多种史料进行考证。例如,为了研究 “六国破灭” 的原因,他不仅通读了《史记》中的《六国年表》《秦本纪》等篇章,还查阅了《战国策》《左传》等典籍,甚至还参考了当时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分析和思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为后来撰写《六国论》奠定了基础。

除了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苏洵还广泛涉猎兵法、谋略、文学等领域的书籍。他精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对其中的战略战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常常结合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分析兵法理论的实际应用。他还喜欢研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作品,学习他们 “文以载道” 的写作风格,摒弃当时盛行的 “西昆体” 浮艳文风。他模仿韩愈的《原道》《原毁》等文章,撰写了《原性》《原弊》等作品,在文中阐述自己对人性、社会弊端的看法,文风质朴,说理透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十年苦读期间,苏洵不仅注重吸收知识,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兵论、书信等,其中不乏佳作。例如,他的《几策》一文,分析了当时宋朝面临的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并提出了 “裁汰冗官、精简军队、减轻赋税” 等改革建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展现出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

然而,苏洵的治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举应试训练,对科举文章的写作规范并不熟悉,因此在他三十五岁时,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依然落第。这次落第让他十分沮丧,甚至产生了放弃科举的念头。妻子程氏安慰他:“你的学问早已超越科举文章,何必执着于科举功名?不如专心治学,写出传世之作,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妻子的鼓励下,苏洵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定不再为科举而读书,而是为 “经世济民” 而治学,致力于写出能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三、携子入京:文坛新星的崛起

庆历五年(1045 年),苏洵四十岁,此时他的次子苏辙也已长大成人。苏洵意识到,眉山地处偏远,不利于自己的学问传播,也不利于两个儿子的成长。他听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汴京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便决定携子入京,一方面希望能得到欧阳修的指点,另一方面也想让两个儿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出发前,苏洵精心整理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文章,挑选出《几策》《权书》《衡论》等代表作,共计二十二篇,准备呈给欧阳修。他还特意为两个儿子制定了学习计划,要求他们在途中坚持读书、写作,不得懈怠。从眉山到汴京,路途遥远,需要经过成都、汉中、长安等地,全程近两千里。在途中,苏洵一边督促儿子们学习,一边继续观察社会现实,收集写作素材。他看到沿途百姓因赋税繁重而流离失所,心中十分感慨,写下了《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一诗,诗中 “山川何萧条,田畴尽荒秽。饥民走四方,饿殍填道次” 的句子,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疾苦。

庆历六年(1046 年),苏洵携子抵达汴京。初到汴京,苏洵没有急于求见权贵,而是先让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苏轼、苏辙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很快便在汴京的文人圈中崭露头角。当时的宰相韩琦听说苏家有两个才子,便邀请他们参加自己举办的文人雅集,苏轼、苏辙在雅集上即兴赋诗,文采斐然,赢得了韩琦的赞赏。

在韩琦的推荐下,苏洵终于有机会见到了欧阳修。他恭敬地将自己的文章呈给欧阳修,欧阳修接过文章,起初并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文人作品。然而,当他读到《权书》中的《六国论》时,不禁眼前一亮。文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的观点,深刻独到,论据充分,文风雄健,让欧阳修大为赞叹。他一口气读完了苏洵的所有文章,对苏洵说:“先生的文章,见解深刻,文风质朴,有韩柳之风,实乃当今难得的佳作。我一定向朝廷推荐先生。”

欧阳修不仅对苏洵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还亲自撰写了《荐布衣苏洵状》,向宋仁宗推荐苏洵。他在奏折中写道:“苏洵潜心治学,博通经史,其文章议论精警,有补于当世。臣愿陛下召其入京,授以官职,使其能为国家效力。” 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洵的名声很快在汴京传开,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前来拜访,与他探讨学问,交流写作心得。当时的著名文人梅尧臣、曾巩等,都与苏洵结为好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抨击 “西昆体” 浮艳文风,倡导 “文以载道” 的古文写作,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力量。

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苏辙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欧阳修十分欣赏苏轼、苏辙的文章,将他们双双录取。至此,苏洵与苏轼、苏辙 “三苏” 同列汴京文坛,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有人曾赞叹道:“眉山苏氏,一门三杰,皆有雄文传世,实乃文坛奇观。”

四、文学成就:纵横捭阖的 “苏文” 风格

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政论、史论、兵论等散文创作方面。他的文章以 “观点深刻、论据充分、文风雄健、语言质朴” 著称,被后世誉为 “苏文”,与韩愈的 “韩文”、柳宗元的 “柳文”、欧阳修的 “欧文” 并称,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

在政论方面,苏洵的文章多关注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他的《几策》是一组政论文章,包括《审势》《审敌》《重远》等篇,分别分析了当时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审势》中,他指出宋朝当时存在 “官多、兵多、费多” 的 “三冗” 问题,认为 “三冗” 问题不解决,国家将面临严重的危机。他提出 “裁汰冗官,精简机构;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减轻赋税,安抚百姓” 的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史论方面,苏洵的文章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六国论》是他史论文章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在这篇文章中,苏洵以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的历史为背景,分析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他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 “赂秦”,即六国为了苟安,纷纷向秦国割地求和,导致自己的实力逐渐削弱,最终被秦国所灭。他在文中写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了 “赂秦” 的危害,成为后世引用的经典名句。除了《六国论》,苏洵的《管仲论》《范增论》等史论文章,也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管仲论》中,他分析了管仲死后齐国衰落的原因,认为管仲没有为齐国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导致齐国在他死后陷入混乱,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展现出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在兵论方面,苏洵的文章多结合历史上的著名战役,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他的《权书》是一组兵论文章,包括《心术》《法制》《强弱》等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军事思想。在《心术》中,他提出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的观点,认为将领要先磨练自己的意志,做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才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取得胜利。他还提出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战后养其心” 的战略思想,强调战争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军队的后勤保障和士气培养,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洵的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风雄健有力,语言质朴自然,摒弃了当时盛行的 “西昆体” 浮艳文风,体现了北宋古文运动 “文以载道”“简而有法” 的创作主张。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在《六国论》中,他用 “抱薪救火” 比喻 “赂秦” 的危害,生动形象;用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的感叹,表达了对六国因 “赂秦” 而灭亡的惋惜之情,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教子有方:苏家文脉的传承者

苏洵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对苏轼、苏辙的教育,注重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两个儿子的文学才华,更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品质,为苏家文脉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理念上,苏洵主张 “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特长,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能盲目强求。苏轼天性活泼,思维敏捷,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苏辙则性格沉稳,善于思考,对历史、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苏洵根据两个儿子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教育计划:对苏轼,他注重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鼓励他多读书、多写作,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对苏辙,他则注重培养其思辨能力,引导他深入研究历史和哲学,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教育方法上,苏洵注重 “言传身教”。他自己勤奋好学,每天都坚持读书、写作,为两个儿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常常和儿子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学问,遇到问题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儿子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查阅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次,苏轼、苏辙在学习《左传》时,对 “城濮之战” 的战术产生了疑问,苏洵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查阅《史记》《国语》等典籍,对比不同史料对 “城濮之战” 的记载,然后自己分析总结。通过这种方法,苏轼、苏辙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学会了如何研究历史、如何分析问题。

苏洵还十分注重培养儿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他常常给儿子们讲述历史上忠臣义士的故事,如屈原、岳飞等,教育他们要 “以天下为己任”,将来无论是否为官,都要关心国家大事,为百姓谋福利。他在《名二子说》中,对苏轼、苏辙的名字进行了解释:“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