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到雷登推出了一款AI蓝牙耳机,AI技术加持是噱头还是趋势?首先,AI蓝牙耳机并不是今天才有,在DeepSeek之前就出现,当时我也有机会体验过某款AI蓝牙耳机,头几次使用还是觉得挺新鲜的,听音乐之余还能搞点小创作。但热情消退后,AI蓝牙耳机最终还是回归本质:听音乐!
至于AI蓝牙耳机在当年为何火了一把后就迅速掉入冷宫,原因说不清。在我的理解里,它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年AI还不够成熟,整体效果不达预期;二是AI体验的尽头是收费会员制!用户因爱生恨!
言归正传,雷登近期推出的AI蓝牙耳机是一款开放式蓝牙耳机,简称雷登A7!
我一直觉得雷登的耳机做得不错,譬如我早期使用的雷登T10,在我测评的十余款百元级蓝牙耳机中,它的综合性能排首位,尤其是它的续航能力,以前用蓝牙耳机隔两天就得充电,雷登T10几乎一个星期才充电一次,雷登A7比T10更强,搭配充电仓复合续航40小时,单次续航高达10小时,只是很遗憾这么好用的蓝牙耳机没怎看到雷登品牌的宣传。
雷登A7是一款夹耳式耳机,目前参加国补优惠活动,不到两百元。如果只是一款普通的开放式耳机,它并没有价格优势可言,但它是一款AI蓝牙耳机,不到两百元的价格确实值得体验一番。
雷登A7整体尺寸很小,单机更小巧,约4.7克,用过开放式耳机的朋友都知道,开放式耳机的重量比入耳式耳机都要重一点,一般在6~8克之间,我测评过最轻的一款耳机是4.9克,以为那是极限级的轻量,没想到雷登A7还要轻0.2克,相当于零感佩戴,戴跟没戴一样。
一般而言,夹耳式耳机的优点是久听不累,同时更好地保护耳朵听力,甚至是耳道健康,更多适用于户外运动或者骑行,相对入耳式耳机会稳牢一点,不用担心耳机丢失。但开放耳机有漏音的共性问题,而且同一副耳机,每个人对漏音的定义也不一样。
那么雷登A7实测如何?
雷登A7采用升级蓝牙5.4芯片,超低功耗,开机秒连,支持双设备连接,一键切换,无需反复配对。耳机材料采用全新钛片工艺,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这种材料不易变形,多次开合也能恢复弹性,实际体验是大耳朵不夹耳,小耳朵不易掉,可以说是松弛有度,不挑耳朵。
有意思的是雷登A7的耳机是不分左右设计,大大的化解用户左右不分的尴尬局面,另外,耳机上面都安排有物理按键,调整音量或切歌都快人一步,比较摸得着才叫真体验。
漏音方面,譬如在图书馆的安静环境下,雷登A7还是会存在漏音的,当然这种主观判断要视乎是否存在刻意去观察,如果保持一米距离,音量不超过50%也可以忽略漏音问题;如果在肯德基类的快餐店中,同样是室内环境,但漏音不完全忽略不算。我从多个使用者的评价可见,雷登A7防漏音技术比某些耳机会强一点。
音质方面,对比雷登T10差了一点,这种差别更多是来自喇叭尺寸之差,雷登T10采用14mm搞推力振膜高音单元以及10mm重低音喇叭单元,整体上评价是层次感明显,雷登A7若需要达到接近的效果则需要调大音量。这不是设计之错,夹耳式耳机受众人群更多是女性用户,挂耳式适合男性用户多一点。
最后说说AI技术。·
雷登A7接入的DeepSeek AI模型,其实还有豆包可选。我简单做个测试,技术还不算很成熟,譬如我测试粤语翻译中文,实际结果的粤语翻译成英文,而且翻译也不正确,甚至有点搞笑。
蓝牙耳机有AI加持是噱头还是趋势?在我看来,因为体验还不够好,说是噱头其实也不过份,当AI成为蓝牙耳机争先标配时,那么它就是一种趋势,但这个过程需要等待多久,是否昙花一现,毕竟所谓的AI加持并不是耳机本身的功能,而是手机配合AI应用程序的过程。
那么,谁需要一副AI加持的蓝牙耳机?
个人浅见,比较适合从来没有接触过AI的用户,AI蓝牙耳机打造的AI应用程序,譬如雷登A7含有常用的同声传译和会议录音等几个功能,提供保姆级辅助说明,有助小白对AI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但也仅限于此,AI蓝牙耳机提供的只是一种“体验”价值,并不能让你真正去入门某个AI大应用。
总结综合以上,抛弃AI加持的噱头,雷登A7依然是一款出色的开放式蓝牙耳机,如果你是个AI小白体验者,在入门AI之前,借助AI蓝牙耳机体验一番未尝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