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克斯的演奏技艺中,“气包音”(亦称“虚音”)是一种最佳表现力与科学性的演奏方法。它不仅重新定义了气息与声音的关系,更赋予了萨克斯千变万化的音色与情感张力,为演奏者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艺术表达的大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这种演奏法已得到业内权威与同行的认可,成为萨克斯演奏领域中一项富有价值的技艺创新。
“气包音”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气先于音、气包裹音”的发声逻辑。具体而言,吹奏时需先送出少量气流,在气息持续稳定的基础上自然发音,而非音与气同步启动。吹入萨克斯管内的气流,应是圆润、粗细均匀、富有弹性且收发自如的状态——无论如何调整声音强弱,气柱的体径始终保持稳定,仅通过气息力度变化控制音量,如同一根被无形绳索牵引、可灵活弹动的圆柱。这样的声音自带“诉说感”,仿佛从演奏者心底流淌而出,能轻易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情感传递直抵人心。
要实现这种理想的“气包音”,关键在于建立“活的气息支柱”,而非僵硬的力量支撑。发声过程中,从吸气、呼气到口腔、喉部的配合,所有相关环节都需保持自然协调,绝不能出现任何一处的僵硬或失控。一旦某个链条断裂,声音便会失去弹性,变得呆板生硬。演奏者需根据目标音的要求,自然调节气息与发声器官的配合比例,让声音始终处于“受控且灵动”的状态,这是“气包音”的技术基石。
科学的呼吸方法,是掌握“气包音”的前提。吸气时需做到“深而不饱”:借助胸廓、两肋的支撑力,配合横隔膜的下沉力量,让气息自然“沉至丹田”,为后续呼气提供充足储备;但吸气不宜过满,否则会导致呼气时肌肉紧张,出现僵硬的“断气瞬间”。呼气则需承接吸气的自然状态——当吸气达到满意的深度与舒适度时,利用身体的自然反弹力启动呼气,避免刻意发力造成的僵硬感。尤为重要的是,呼吸过程需保持“整体协调统一”,呼气瞬间还要充分考虑萨克斯哨片的质量、软硬与音高特性,将声音与气息完全融为一体:既要感知到“声音是气息的一部分”,也要让气息达到“随心所欲发音”的自如状态。
“气包音”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极大地拓展了萨克斯的声音空间。它让乐器不再局限于固定的音色,而是能灵活应对千变万化的音色、力度与声音层次变化。演奏前,演奏者需在脑海中构建“气息包裹音”的抽象概念——如同桃子的果肉包裹果核,用气流将目标音“包裹”其中,使发音既有“骨架”的支撑,又有“血肉”的饱满。当乐器声音与呼吸完全融合时,演奏便不再是“吹乐器”,而是演奏者本人在诉说、在歌唱,情感传递最好感染力。
这种演奏法的情感表达能力,更是许多乐器难以企及的。它能承载演奏者心底深处最细腻的情感:既可如泉水般涌出温柔的倾诉,也可勾勒出神秘朦胧的氛围,让听众随旋律展开无限遐想。同时,“气包音”的科学性也赋予其极强的表现力——它能直观、形象地传递愤怒的情绪,模拟狂风的呼啸、嘶哑的嚎叫;既可模仿猛兽的怒吼、人类绝望的尖嚎与开怀的欢笑,也能还原惊涛拍岸、鸟兽啼鸣等自然景观。要达到这种境界,演奏者需先实现“人器合一”:将萨克斯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让乐器的声音等同于自身的发声;在此基础上,结合萨克斯的多种发音功能——音量的大小切换、音色的柔刚转换、音高的粗细变化、技巧性的上滑音与下滑音,再配合超吹技巧,便能轻松模仿鸡、鸭、鹅、鸟、虎、豹等生物的声音,或是惊涛、狂风等自然声响,演奏乐曲时更能做到随心所欲、情感饱满。
值得补充的是,在“气包音”的发声前,还存在一种独特的“纯气音”——即丰富的气流与萨克斯乐器本身的材料碰撞时,在哨片发音前产生的声音。将“气包音”与“纯气音”结合使用,能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经典曲目《丹尼少年》的演奏便运用了这一技巧,令人回味无穷。此外,在演奏高难度曲目或爵士乐时,这种结合技巧更是能让表现力锦上添花,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当然,“气包音”演奏法并非完美无缺,在探索过程中仍可能存在不足。未来,仍需在前辈与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演奏法为萨克斯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让人们在萨克斯的声音世界中,感受到了更多层次的美与情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