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末改革,很多人并不熟悉,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之中对此也只是寥寥几句话,并未进行太多的深究。然而清政府在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十年的这次改革,确实值得探索与思考。
若是我们回去看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清政府仿佛进入了“塔西佗陷阱”(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失去了公信力的清政府不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被人认为成是做坏事。那么,为何本来应该是兴国之策的清末新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清政府在后期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之中
失败原因一:财政超支,不堪重负财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清政府在清末新政中,对于自身的财政预算出现失误,以至于资不抵债,不得不通过剥削百姓以推进改革,这样,本来的“兴民”之举就成为了“扰民”之举。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情况是怎样呢?
在甲午战争前,虽然清政府已经在东拆西补,但是在总体上清政府还能达成一种收支平衡,岁入和岁出大体上在8000万两;从甲午战争后到庚子年间,因为甲午战争巨额赔款的影响清政府岁入虽然增长到了8800万两,但是岁出却达到了10100万两,出现了高达1300万两的财政赤字。
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开始,清政府的岁入岁出和赤字都在急剧增加,我们做一个表格以更好地展现这一变化过程:
清政府财政一览表
以上的数据看起来是不是非常恐怖?这些数字都是摘自清朝度支部的汇总之中,为何会出现如此恐怖的数据呢?
首先我们来看岁出,岁出的激增一方面是因为每年多了2000万的庚子赔款,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举办新政的费用。在1911年的预算案中,仅仅是军费就占了13700余万两,其中有裁撤旧军队的军费,有编练新军的军费,有筹办海军的军费等。另外,司法改革的费用、财务管理的费用、教育支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层层累加起来,就形成了如此可怕的岁出。
既然有了高额岁出,自然需要有高额岁入来支撑。我们不能排除此时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实际上岁入的大头还是依靠剥削人民来获得。先是增加旧税,其中包括田赋、盐税、厘金等旧税,再是增加新税,如铁路捐、矿务费等。在这种杂七杂八的税收下,清政府的岁入虽然增加了,但是同样也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清政府与人民的矛盾。就连朝廷的谕旨中都写道:
今年以来民生已极凋敝,加以各省摊牌赔款,益复不支,剜肉补疮,生计日蹙……各省督抚因举办地方要政,又复多方筹款,几同涸泽而渔。
从以上数据和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因为新政而产生的高额开支使它入不敷出,而清政府增加收入的措施却又是古代强征摊派的那一套,自然会引起人民的反抗与自身的经济危机。
讽刺清末新政的一幅漫画
失败原因二、改革不善,诱发内斗在改革之中,因为涉及权力的再分配,因此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一场权力的斗争,大大内耗了清政府的力量,对于清末新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1906年的中央官职改革之中,袁世凯便联合奕劻想要裁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二人商议事后由奕劻做总理大臣,袁世凯做副总理大臣,二人一同执掌政务。然而方案一出,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最终计划破产。
到了1907年,清政府内部迎来了一场更大的风波即“丁末政潮”。以岑春煊为首的一批汉人官员不满袁世凯与奕劻的勾结,因此开始打击袁世凯一党人,后遭到袁世凯的强力反击,岑春煊等人纷纷被开除出局。然而这仅仅是个序幕,不久之后,慈禧太后开始了针对袁世凯的奕劻的“战斗”。袁世凯被明升暗降,剥夺兵权;张之洞奉旨入京,监督袁世凯;醇亲王载沣入军机处,制衡奕劻,再次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格局。
在这种不断的权力斗争之下,清政府的名声大坏,公信力丧失,并且朝中改革派的力量也被大大削弱,一时之间形成了“朝中无人”的景象。同时,这种权力斗争也激化了朝中各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了朝中的满汉矛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后来辛亥革命之中袁世凯挟兵自重,不为清政府效力。
另外,在朝堂之外,预备立宪改革还加剧了清政府与国内立宪派的矛盾,使得立宪派从对清政府充满希望到转向了革命派一方。如时人评价所谓“改革之事,不过是王公之自革也。”然而立宪派却以为是清政府真的想开了。面对着清末新政,立宪派发动了三次请愿活动要求开放国会,然而都被摄政王载沣所拒绝。最终当“皇族内阁”事件爆出来的时候,立宪派彻底对清政府失望。时人纷纷评价:
皇族政府之阶级不废,无所谓改良政府,亦即无立宪之可言。
当时以稳健著称的状元实业家,江浙地带的立宪派领导人物张謇也表示:
(清政府)均任权贵,非祖制也;复不更事,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改革缺乏内部的协调和团结一致,人心不齐,导致内部纷争太强,最后导致自己的失败。
立宪派主要由地方乡绅、商人、知识分子等组成
失败原因三:清末新政自身的革命性与引发的冲突改革本身就蕴藏着一种革命性,这一点在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也有提到。清政府本身就是封建政权,与清末新政中的诸多近代化措施会产生对抗,因此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完全进行改革,因此改革与封建政府是一对天然矛盾,清政府也会在自己的改革之中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我们看看当时的激烈的对抗。如清政府建立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去控制新式学堂学生的思想,如强调忠孝为本,禁止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按时派教员整饬学院,对于离经叛道的学生进行惩罚等。截止到1911年底,清政府估计培养了200万名新式学堂学生和近万名留学生,然而这里面的大部分学生都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当时很多清朝官员都认识到,培养新式学生的举措是败坏人心、助长革命、自毁长城。
再如清政府的新军改革。本来编练新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武备力量,以更好地巩固统治。然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清军却生出了诸多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现代化意识,他们认识到了国家衰弱的根源在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因此滋生出革命的念头。如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便是湖北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和云南六省,在另外几省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新军的身影。
因而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大清的统治,但是改革自身的革命性与清朝的封建性发生了剧烈的矛盾,最终大清充当了自己的掘墓人。
武昌起义中,新军打响了第一枪
四、总结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改革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清政府最终被推翻。然而清末新政的许多成果却保存了下来,在后来的民国的历史上大放光彩;另外,清末新政对于辛亥革命的发生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清末新政本是一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却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运动。这也是现代化与封建王朝之间剧烈对抗的一个案例吧。
我想,清政府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兴国改革竟然吹响了葬送自己的号角。然而历史就是那么神奇,让人捉摸不透,思考不通。
参考文献:《剑桥中国晚清史》,《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清末新政研究》,《清末新政史料丛刊汇编》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