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兴县杂粮:黄土高原的 “原生好粮”,吃得到的晋西风土味​​​​

站在兴县的山峁上往下望,黄土高原的沟壑像被岁月揉皱的布,一道道延伸向远方。坡地上没有连片的平整田块,只有顺着山势开垦出的

站在兴县的山峁上往下望,黄土高原的沟壑像被岁月揉皱的布,一道道延伸向远方。坡地上没有连片的平整田块,只有顺着山势开垦出的小块耕地,玉米秆、糜子穗、豆子秧在风里晃着,带着一股子野劲 —— 这就是兴县杂粮生长的地方,没有精耕细作的温室,只有黄土与阳光滋养出的 “原生模样”。

这里的土地不娇贵,却认死理。黄土层厚,保水性却差,一场雨下来,水顺着沟壑流走,留下的湿气刚好够杂粮的根须扎进土里。农户们种粮不挑品种,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老种子:谷子是晋谷21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还有荞麦,茎秆是红紫色的,开花时漫山遍野的白,风一吹,花粉落在黄土上,连土都带着点甜香。

种杂粮靠的是 “看天吃饭”,却也藏着农户的巧劲。春天耕地,不用大型农机,就靠一头老黄牛拉着犁,把冻了一冬的黄土翻松,土块里还能看见去年作物的残根,那是给土地留的 “养分”。播种时不用化肥,只撒点自家沤的羊粪、鸡粪,黑褐色的粪肥混在黄土里,透着股子原生态的腥气。出苗后也不打除草剂,农妇们挎着竹篮上山,蹲在地里拔草,指尖沾着黄土,指甲缝里嵌着草汁,拔下来的草随手扔在田埂上,晒干了又是喂羊的好饲料。

磨出来的小米带着淡淡的黄色,还有细小的麸皮,煮出的粥上面会浮着一层米油,喝起来有股子土腥味,却格外香。荞麦则要先把荞麦粒炒熟,再磨成粉,磨好的荞麦粉是浅灰色的,用它做面条,煮出来筋道,拌上醋和辣椒,吃起来满口都是荞麦的清苦,却越吃越有滋味。

在兴县,杂粮不是什么稀罕物,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早上煮一锅小米粥,就着腌萝卜;中午蒸一笼黄米糕,蘸着红糖;晚上熬一锅豆子汤,配着玉米面窝头。这些用黄土高原的阳光和雨水滋养出的杂粮,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华丽的宣传,却带着最朴实的晋西风土味,一口吃下去,就能尝出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