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白银光伏基地首项目并网,山东甘肃共建西电东送绿色路

2025年9月27日12时34分,调度屏幕上的发电量数字从“0”跳动到“1”。这一刻,山东能源“陇电入鲁”白银150万千

2025年9月27日12时34分,调度屏幕上的发电量数字从“0”跳动到“1”。这一刻,山东能源“陇电入鲁”白银15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首个项目——平川水泉2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

这标志着甘肃省和山东省能源战略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也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绿色动脉”。

甘肃白银的广袤土地上,一片闪耀着金属光泽的“蓝色海洋”正将西北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送往1300多公里外的齐鲁大地。

01 能源互补,陇电入鲁开辟跨省合作新路径

“陇电入鲁”工程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点工程,西起甘肃庆阳换流站,东至山东东平换流站,途经甘、陕、晋、冀、鲁5省24县区,每年可输送约400亿千瓦时电量。

这一工程背后是两省资源禀赋与能源需求的完美互补。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能源消费大省,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高达8319.72亿千瓦时,稳居全国前三,但本地煤炭储量仅占全国的2%,能源供应压力巨大。

反观甘肃,煤炭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吨,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达到5.6亿千瓦和95亿千瓦,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

平川水泉项目的并网发电,为这对“天作之合”带来了开门红。该项目选用行业领先的N型双面双玻615峰瓦高效光伏组件,具备更高转换效率、更低衰减率。

电站建成后首年发电量约4.7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47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25年运行期内总发电量约112亿千瓦时,全部通过“陇电入鲁”特高压输电工程送到山东省电网消纳。

02 技术攻坚,大漠戈壁绽放蓝色能源之花

平川水泉2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场技术与自然的较量。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风光资源较好,但地质复杂、环境恶劣。

面对7000余亩的项目场址,建设团队引入无人机进行三维实地勘测,精准规划每一排光伏阵列的布置方案,确保近五十万块光伏板都能达到最佳倾角,最大限度吸收太阳光能。

项目建设高峰期,现场施工人员超过1000人,各类机械车辆百余台,多个作业面同时展开,昼夜不停。

为加速项目推进,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西北新能源公司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项目管理团队,践行“五个一线工作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生态治理模式是项目的一大亮点。光伏板的铺设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实现了“绿电送山东、绿植覆甘肃”的双重效益。

这种建设模式不仅为山东提供了稳定的绿色电力供应,也为甘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重要路径。

03 协同发展,风光火储一体化保障能源安全

平川水泉项目只是山东能源“陇电入鲁”白银15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的先行军。该基地总投资84.9亿元,包含90万千瓦光伏和60万千瓦风电,配套建设15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设施。

从发电效能来看,光伏项目每年能发出15.7亿千瓦时的电,占整个项目年发电量28.5亿千瓦时的55%,相当于给“绿色能量引擎”注入了超过半数的清洁动力。

这种“风光火储”协同模式通过智能调度形成互补闭环。当风电因风力波动、光伏随昼夜变化导致供电不稳时,火电如“应急电源”快速补位,储能系统则同步调节,为陇电入鲁工程筑牢电力稳定输送的基石。

在甘肃灵台,山东能源集团投资的灵台电厂作为“陇电入鲁”调峰电厂,规划建设4×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

这一电站定位特殊,当新能源出力波动时,灵台电厂要及时“补缺”和“让路”,最低运行负荷需降至30%,以保障新能源消纳。

白银15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28.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42.79万吨。眼下,靖远北滩风电项目、北滩光伏项目等更多“陇电入鲁”配套新能源项目即将陆续并网投产。

一条贯穿东西的跨区域绿色能源输送走廊正在加速形成,为两省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未来,当更多的“蓝色海洋”在西北戈滩绽放,山东的夜晚将被来自甘肃的清洁电力点亮,这是东西部协作最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