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英国 G5 名校伦敦大学学院(UCL)因超发学生录取,导致 CAS(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录取确认函)额度耗尽,约 200 名中国学生面临 “无学可上” 的困境。除了事件本身,对于未来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更值得深入了解的是:国外大学如何在完成招生目标与避免超发录取之间找到平衡?那些看似一目了然的录取结果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的逻辑?
国外大学的录取周期通常提前一年启动,以 2026 年秋季入学为例,多数学校会在 2025 年 9-10 月开放下一年度的申请通道,不同学校的截止时间差异较大:
固定截止日期:大部分学校截止时间集中在次年 1-2 月,部分院校截止更早(如前一年 12 月),也有院校截止较晚(次年 5-6 月)。
对于符合条件的直接发放录取,不符合条件的直接拒掉,其他接近录取要求的会被不给消息或者放在waitlist上面。发放录取时间有可能是第二年三四五月份,条件特别优秀的也可能在更早日期收到录取。
分轮次截止:为兼顾 “早申请” 与 “晚准备” 的学生,许多学校会设置多轮申请截止,如前一年 12 月、次年 1 月、2 月、3 月等。
每轮截止后,学校会立即审核该轮材料:符合要求的直接发录取,不符合的直接拒,接近录取标准但需对比后续申请者的,会被 “延期至下一轮审理”(与 “Waitlist” 本质一致);
滚动录取:无固定截止时间,学校随收随审,符合条件的即时发录取,不符合的即时拒绝,接近标准的则保留至后续与其他申请者竞争。
也正因如此,有时申请条件一般的学生能拿到 “冲刺校” 录取,核心原因要么是 “早申请抢占先机”,要么是临近开学时学校需填补名额,且学生展现出强烈的入读意愿,成为学校优先选择的对象。
二、招生目标与录取发放:一场 “精准计算” 的数学题为避免 “发了录取却没人来或来的学生不够” 的情况,学校会在发放录取信后设置 “确认入读截止日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是否入读 —— 既给学生留出决策时间,也让学校提前掌握入读意向,为后续调整招生策略铺垫。
对学校而言,假如“预计招生 1000 人,如何确保最终刚好招满 1000 人” 是核心难题。其解决方案并非依赖 “经验判断”,而是基于数据的 “概率测算”,逻辑类似航空公司卖机票(既要避免座位空置,又要防止乘客滞留):
1参考往年 “入读率”:学校会统计上一年度的关键数据 —— 比如 “50% 的学生缴纳押金确认入读”,“45% 的学生最终实际报到”,再根据当年招生目标反向推算录取发放数量(如要招 1000 人,可能会发 2000-2200 封录取信)。
2动态调整录取数额:若当年出现特殊情况(如申请人数骤增 / 骤减、学生背景整体提升 / 下降),学校会实时调整录取发放节奏。
3Waitlist 的 “补位作用”:临近开学时,若已确认入读的学生未达目标(如计划招 1000 人,仅 980 人确认),学校会通过逐一联系 Waitlist 上的学生,确认其入读意愿,填补剩余名额,确保完成招生任务。
4 学校通过奖学金锁定优秀学生:虽然目前本科和硕士奖学金很少,但是学校依然会给优秀的学生发奖学金,吸引某些条件优秀的学生完成招生任务。
正常情况下,这套 “数据测算 + 动态调整” 的模式能让实际报到人数与招生目标基本持平,极少出现像 UCL 这样 “严重超标” 的情况。
三、UCL 超发录取的深层原因:校方责任与客观变量UCL 此次 “CAS 额度耗尽、学生无学可上” 事件,校方需承担主要责任,但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 “校方逐利” 与 “申请环境变化” 共同作用的结果:
1校方利益优先,转嫁风险给学生:为最大化招生收益,学校选择 “超发录取”—— 宁愿多发名额确保招满,也不愿因 “少发录取” 牺牲自身利益,最终因对入读率的预判失控,导致 CAS 额度提前用完;
2学生 “承诺失信” 打破预判:早期大学仅通过 “邮件询问” 确认学生入读意向,依赖学生的诚信承诺;后来因 “失信率” 上升,学校开始收取高额押金(如香港院校押金常达数万至十几万人民币),但如今即便缴纳高额押金,学生仍可能放弃入读,导致学校基于 “押金确认入读率” 的预判失效;而且很多时候学生换了其他学校也不告诉已经缴纳押金的学校。
3“多国联合申请” 加剧数据波动:往年 UCL 申请者多同时申请其他 G5 院校,放弃 UCL 的原因多是 “选择了其他 G5”,数据相对稳定;但近年 “多国联申” 成为主流 —— 学生同时申请英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的名校,若被其他地区的顶尖院校录取,有很大概率会放弃 UCL。这种申请策略的变化,让学校往年的 “入读率数据” 失去参考价值,预判偏差自然扩大。
四、对申请者的启示:如何避免 “无学可上” 的风险?学校的招生策略与申请环境的变化,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我们仍可通过以下三点规避风险:
1早规划、早准备、早申请:从此次 UCL 事件来看,我推测面临 “无学可上” 的学生,多为 “申请时间晚” 或 “仅刚过录取线、收到录取时间滞后” 的群体 —— 早申请不仅能抢占名额,也能为后续应对突发情况(如 CAS 延迟)留出缓冲时间;早申请而且条件优秀还有机会拿到奖学金。
2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传递强烈入读意愿:定期向学校更新自身动态(如补充实习 / 科研经历)、主动询问申请进度,让学校明确感知到你的入读诚意。对学校而言,“确定性高” 的学生更值得优先保障名额。
3对 “扩招倾向明显” 的学校,提前做好备选预案:像 UCL 这类因 “广招留学生” 引发 “学历贬值”“留学体验下降” 争议的院校,申请时需保持理性 —— 不要将其作为唯一目标,同时搭配 2-3 所 “录取稳定性高、招生策略稳健” 的院校,避免因单一学校的突发状况导致留学计划落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录取原则适用于英语系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等)院校的普遍操作,适用于 K12、本科、硕士阶段的申请(博士阶段多为固定截止日期,而且招生人数少不同)。只有真正理解国外大学的录取流程与底层逻辑,才能在留学申请中 “有的放矢”—— 既不盲目冲刺高风险院校,也不浪费自身条件错过优质机会,最终高效实现留学目标。
————————————————————————————————————————————
博主介绍:资深独立留学文案,专注留学升学咨询15年,可以独立提供出国留学全套服务(行业内全套操作的人不多)。15年行业经验,大部分时间是做后期申请工作的文案(公司里面真正帮你做申请的人),只做过短暂半年前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