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之瑰宝•非遗文化传承大家——官方推荐报道!
中国艺术大家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标志与民族精神的崇高代言。非遗艺术大家通过艺术这一桥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为后世艺术家树立了既具文化底蕴又富创新精神的创作典范,激励着无数艺术探索者不断前行!
周常义,湖北咸宁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人民书画家,原咸宁市咸安区群艺馆馆长,咸安区文联副主席,《星星文学》杂志主编。现任湖北省楚天画院秘书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咸宁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咸安区美协主席。师承著名山水大家董继宁先生。
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作品展并获多项大奖,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多篇论文及多幅美术作品发表在国家级文艺核心期刊上。
经典艺术评论: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周常义先生以其"兼工带写,两项全能"的独特艺术风格,架起了一座连接南北画风的艺术桥梁。这位生于湖北咸宁的山水大家,师承董继宁先生,却以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将岭南画派的写实精神与宋元明清的文人意趣熔于一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艺术路径。他的作品不仅是笔墨技法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山水画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周常义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其技法体系的独创性上。他独创的"致密饱满"构图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疏可走马的布局惯例,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构建出丰饶的意象世界。其用笔劲健而不失精微,线条的离合聚散间,山川、云水、草木、屋舍等元素如交响乐般铺陈有序,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尤令人称道的是其墨彩交融的技法语言:泼墨氤氲处显天地之苍茫,积墨沉厚处见丘壑之雄浑,色墨互破却互不相碍,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这种技法源于他对传统笔墨法则的深刻涵养,岭南画派的写实精神与文人画的写意传统,经其提炼后化为破墨与积墨的自如调度。在《云山叠嶂图》中,我们可见其以积墨层层叠加出山体的厚重质感,又以破墨法营造云蒸霞蔚的氤氲气象,在留白处生发诗意,于赋彩间流淌生机,构建出"可观可居"的山水空间。
在艺术风格上,周常义成功实现了南北画风的创造性融合。南方画派的秀润与北方画派的雄浑,在其笔下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他吸收岭南画派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把握,又融入了文人画的精神追求,使作品既有"外师造化"的生动性,又有"中得心源"的超越性。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法拼凑,而是基于对两种传统深刻理解后的自然生发。在《江峡烟云》系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南方山水的温润灵秀,又能体会到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这种独特的艺术气质,正是其长期艺术探索的结晶。周常义通过解构与重构,将南北画风的精髓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画坛树立了新的美学标杆。
周常义的艺术价值更体现在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上。他的山水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栖息地。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渴望在艺术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而周常义的作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神家园"。其构建的"可观可居"的山水空间,既是对传统文人理想的当代诠释,也是对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敏锐回应。在《山居图》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那些隐现于山水间的屋舍、小径,无不流露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层面,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意义。
作为当代山水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周常义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被多家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多篇论文和作品发表于国家级文艺核心期刊。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标志着其艺术理念在当代画坛的重要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常义在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投身美术教育和社会工作,曾任咸宁市咸安区群艺馆馆长、咸安区文联副主席、《星星文学》杂志主编,现任湖北省楚天画院秘书长、咸宁市美术家协会顾问等职,为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常义的艺术人生,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周常义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为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发展。正如他自己所言:"艺术之道,在于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种艺术理念,必将对中国山水画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回望周常义的艺术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的成长轨迹,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史。他的作品如同一条流动的江河,既承载着传统的厚重,又奔涌着创新的活力。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周常义以其"兼工带写"的独特风格和"南北融合"的创作理念,为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这个时代,为中国山水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
撰文/原央视著名书画评论家
刘文杰
2025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