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造了这么多年车,怎么连常识都快忘了?!

常说江山不幸诗家幸,可在汽车圈,这种靠乱象出选题的幸运,实在让人笑不出来。“让汽车回归常识”,没成想这个话题,我竟然断断

常说江山不幸诗家幸,可在汽车圈,这种靠乱象出选题的幸运,实在让人笑不出来。

“让汽车回归常识”,没成想这个话题,我竟然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写过汽车设计别拍脑袋炫技,呼吁保留实体按键和门把,别为了科技感牺牲实用性;写过造车别搞“伪高端”,与其堆砌华而不实的配置,不如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写过智能驾驶有明确技术上限,车企别过分忽悠,消费者也该有靠谱期待……

可越写越有种“扬汤止沸”的疲惫:刚吐槽完一个乱象,下一个违背常识的操作又冒了出来,永远有新选题,却永远没等到行业真正的拨乱反正。可媒体的呼吁终究是扬汤止沸,行业的拨乱反正,终究要靠企业守住常识的共识。

当物理常识成为稀缺品:200km/h刹停?堪比玄幻

这不,11月10日奇瑞的新车发布会上,执行副总裁李学用聊起麋鹿测试时的一句话,突然戳中了我:“高速公路行驶时,车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刹停,这是物理学原理。”

他说得挺实在:汽车以120km/h行驶,遇到紧急情况一脚刹车,也只能刹到80km/h左右。真正的安全,靠的是操控、转向和动力的配合,只有稳住操控、持续减速,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发布会上,一寸光阴一寸金,本不需要说这种初中物理就教过的加速度常识,但放在当下的汽车圈,却显得格外“敢说”。这背后,是太多车企对常识,哪怕是物理常识的刻意无视!

这不,三年前小米汽车的一则老视频,被网友翻出来时仍让人咋舌。画面里雷军坐在小米SU7Ultra里,一脸淡定地说要表演“200公里时速瞬间刹停”,喊完“开始”三秒后,镜头对准左前轮再转回驾驶座,他的安全带还绷得笔直,窗外的树叶却像被按了暂停键,车“纹丝不动”地停在原地。

且不说200km/h“瞬间刹停”违背物理规律,单算加速度就离谱:要实现这种“瞬时停止”,车内人员得承受5.6G的加速度。要知道,宇航员训练才需承受8G,普通人超过4G就会晕厥,战斗机飞行员穿专业抗压服也只能顶住6G。这哪里是汽车制动测试,堪比玄幻。

当然,花生都能帮小米找到“合理”的解释:比如,“200公里瞬间刹停”是误读,实际是指“200km/h时速下全力地板刹”,并非字面意义的“瞬时停止”,是短视频平台碎片化传播剥离了核心意图。

但如上说法,也很难站住脚:作为一家以网感著称的企业,难道不清楚短视频传播的特点?难道不知道年轻消费者可能只记住“200时速能刹停”这个关键信息?

类似的“常识翻车”在如今的汽车业挺多的。

2024年7月,360创始人周鸿祎体验广汽昊铂HT的鸥翼门时,工作人员刚说完“具备防夹功能”,他的手就被门狠狠夹住,疼得当场大叫。事后品牌回应居然是“不建议用手测试,毕竟是机器”,完全回避了功能宣传与实际体验的脱节。

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公然宣称“开创维汽车能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甚至消除习惯性腹泻”,后来被质疑后才改口,说是“个人经历分享,不具普适性”。把汽车当成保健品宣传,早已突破了产品宣传的基本常识。

当技术常识被漠视:“闭眼开车”的代价是生命

如果说“刹车玄学”是对物理常识的无视,那智能驾驶领域的夸大宣传,就是对技术常识的公然挑战,逼得监管层接连出手。监管加码的根源,是血淋淋的事故。

2025年3月,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SU7在铜陵枞阳高速以97km/h撞向施工护栏,车辆爆燃致三人死亡。

监管层早已出手:4 月工信部、公安部明令禁止夸大宣传,中汽协随后发倡议书;8 月市监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文直指乱象。

有用吗?好像有。

2025年5月,车企集体把宣传术语从“智能驾驶”改成“辅助驾驶”,话术变了,但技术本质仍是L2级,不过是应对监管的权宜之计。

有用吗?好像无。

今年六月,一家国企背景的头部新势力发布会上,还有管理层当众说“测试车辆时自己打瞌睡,照样安全”,以此证明智驾系统靠谱。虽然很快意识到失言,补充说“是在封闭测试场景”,但足以看出行业对技术常识的漠视——哪怕是封闭场景,“打瞌睡”也违背了“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护”的基本要求,更别提这种言论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大误导。

这不,公安部还在更新案例呼吁行车安全——10月京港澳高速,车主开“自动驾驶”闭目养神,径直冲毁施工锥桶。

当市场常识被抛弃:低价背后的减配与售后坑

除了技术和物理,被行业抛弃的还有市场常识——价格战的狂欢背后,是消费者看不见的坑。

表面上看,消费者能以更低价格买新车,每次聊这个话题,总有人骂我“替车企说话,影响他们买便宜车”,可低价背后的坑,终究要消费者自己填。

一位自主品牌头部车企研究院负责人的话戳破了真相:“有些降本行为,短期内看不到影响,却会导致车辆使用周期缩短、后续维保成本增高。看不见的地方,才是良心工程。”

减配只是开胃菜,更坑的是售后无门。2025年5月,山东二十余家比亚迪4S店集体闭店,超千名车主的“三年联保”“终身保养”承诺泡汤,垫付费用退款无门——主机厂怪经销商,经销商怨主机厂,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这种无序价格战,坑的不只是经销商,更是把“品质”和“售后”当成了降价的筹码。监管层也已出手,6月9日工信部开展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重点核查安全配置,试图纠偏这种违背市场常识的行为。

回归常识:汽车本该有的样子,从来不难

这些乱象的根源,其实是企业把“流量、融资、份额”当成了优先级,却忘了造车的初心。

他们把违背常识包装成“黑科技”,把概念炒作当成“创新突破”,把减配降价当成“让利消费者”,却忘了“造好车”的核心常识从来都很朴素:

汽车的本质很简单:是遵守物理、化学规律的交通工具;技术是服务用户的工具;行业的根基,是安全、可靠、符合实际工况这些最朴素的底线。

汽车行业的发展,不该是对常识的背离,而该是在常识基础上不断地前进。

我们不需要“200km/h瞬间刹停”的玄幻表演,不需要“闭眼开车”的夸大宣传,也不需要“低价减配”的虚假福利。

消费者想要的,不过是一辆刹车靠谱、智驾可控、品质扎实、售后有保障的车——这些本就是汽车该有的样子,却成了如今需要反复呼吁的“常识”。

中国汽车业跑了这么多年,从追赶到领跑,早就具备了技术和产能的硬实力。现在最该做的,不是继续在违背常识的赛道上内卷,而是静下心来回归本质:敬畏科学规律,尊重用户需求,守住行业底线。

毕竟,汽车业的竞争终局,从来不是谁忽悠得更狠,而是谁能守住常识,活得更久!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评论列表

深井冰
深井冰 2
2025-11-12 23:16
菊花那么多说睡觉开车的短视频[抠鼻]把自己命随便玩没人管,不要嚯嚯其他人才是真[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