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和别人比,做好你自己就行”,这句话像温柔的咒语,总在我焦虑时响起。
可当我熬了三个月写自媒体,阅读量始终徘徊在三位数,却刷到同赛道博主刚起步就篇篇10万+时,再默念这句“咒语”,反而像盖了层厚被子,看似温暖,实则捂得人喘不过气。
去年我辞职做全职写作,抱着“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好”的心态,每天雷打不动更新一篇。
起初数据缓慢上涨,我还能自我安慰“慢慢来”,可当发现同期开始的博主,很快开通流量收益还接到品牌合作时,心里的平衡彻底被打破。
一开始我刻意避开阿那些博主的账号,一遍遍告诉自己“每个人节奏不同,不用比”,可越逃避越心慌。
我的文章明明也花了心思,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朋友劝我:“你与其躲着,不如看看人家到底好在哪。”
我硬着头皮点开那些博主的文章,这才发现自己陷在“自我满足”的误区里。
她的标题总用读者关心的痛点开头,比如“30岁辞职写作,我靠这3个方法月入过万”,而我的标题总停留在“今日随笔:关于成长的思考”。
她们会在文中插入具体案例和实用技巧,比如如何用“问题+解决方案”写文章,我却总在抒发抽象情绪。
甚至她发布时间精准卡在晚上8点——上班族刷手机的高峰期,我从来都是写完就发,不管时间节点。
原来我之前所谓的“不和别人比”,不过是在逃避问题。
我把“自我比较”当成保护伞,却忘了成长需要一面“镜子”。别人的成功不是用来打击自己的,而是用来照见自己盲区的。
后来我开始主动“对标”她们:分析她们的选题方向,拆解文章结构逻辑,甚至模仿标题写法。
我不再纠结“为什么别人比我快”,而是专注“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看到她们用“读者问答”拉近互动,我也试着在文末加一句“你最近写作遇到什么难题?评论区聊聊”,没想到真的收到很多留言。
发现她会把热点和自身经历结合,我也开始关注社会话题,用自己的故事解读观点。
慢慢的,我有了第一篇破千阅读的文章,半年后账号终于有了起色,不仅开通了收益,还积累了一批忠实读者。
回头看才明白:当初那句“不要和别人比”,错的不是“不比较”本身,而是“盲目拒绝比较”的心态。
很多人怕比较,是怕看到差距后陷入自卑,可真正的成长,恰恰需要直面差距。
就像农民种庄稼,不会只盯着自己的田说“只要比昨天长高就行”,他们也会看邻居的田,如果别人的庄稼更壮,就会主动请教方法。
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比较”,而是“病态的攀比”。
不是看到别人成功就否定自己,也不是为了追上别人而打乱节奏。
后来我没有一味模仿她,而是在学习她优点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细腻的文笔风格。
我依然会和过去的自己比:今天的标题是不是比昨天更吸引人?这篇文章的逻辑是不是比上次更清晰?
但我也多了一个“参照物”:别人的成功经验,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别人踩过的坑,能让我提前规避风险。
“和自己比”与“适当和别人比”,也不是对立的两面。
“和自己比”,让我在快节奏里保持定力;“和别人比”,帮我看清方向,借势飞得高一点。
与其用“不比较”的温柔困住自己,不如把别人的光芒当成灯塔。
既看到自己脚下的路,也看清远方的方向。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感动,而是在认清差距后依然向前。
你不必追着别人跑,但你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跑得快。
因为那些奔跑的痕迹里,藏着你可以复制的成长密码。